落实校园内公共区域卫生管理制度和消毒制度。
校园垃圾日产日清,做好垃圾盛装容器的清洁消毒。
使用空调时应当保证空调系统供风安全。
增加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尽量减少无自然通风的室内密闭空间的使用。
学校处于中高风险区或全面封控期间,应增加对公共区域开关面板、水龙头、门把手、楼梯扶手、健身器材等高频接触物体表面的清洁消毒频次。
校内大型建设施工现场实行闭环管理,避免校外施工人员与校内师生交叉,施工人员进出校园参照本校师生员工进行管理。
5.加强食堂卫生管理。
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加强学校食堂卫生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教体艺厅函〔2021〕38号)要求,食堂餐桌安装隔板,错峰就餐,排队等候时保证间隔一米的安全距离。
建立就餐、清洁消毒等食堂卫生管理台账。
严格执行食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原料从正规渠道采购,保证来源可追可查。
做好就餐区域桌椅、地面、餐(饮)具和炊具的清洁消毒,及时收集和处理餐余垃圾。
学校建立健全疫情防控应急餐食保供机制,确保校园一旦发生疫情,能够及时保障在校师生员工用餐需求。
返校前,食堂所有员工进行一次健康体检,持证上岗。
6.加强宿舍管理。
学生宿舍严禁外来人员入内,安排专人负责宿舍卫生管理和检查,引导学生在宿舍区不聚集、少串门。
宿舍要勤通风、勤打扫,保持厕所和公共区域清洁卫生,洗手设施运行良好,做好垃圾清理和日常公共区域清洁消毒。
7.开展应急演练。
高校在返校后应定期组织开展应对校园突发新冠肺炎疫情的应急演练,提高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和即时反应能力,检验师生员工等对应急预案的熟悉程度,及时整改发现的问题和薄弱环节。
(二)师生员工管理要求
8.遵守校门管理。
师生员工应遵守学校校门管理规定,教师应尽量做到家校两点一线出行,学生做到学习、生活空间相对固定。
常态化防控期间加强师生出入校门管理,应急处置期间坚持非必要不外出,因就医、求职、实习等原因确需进出校门的,须履行相应程序。
9.加强健康监测。
加强师生员工健康监测,一旦出现疑似症状应及时上报,并按照相关规定就医,不带病上课、工作。
在当地应对疫情联防联控机制(领导小组、指挥部)的支持和保障下,组织师生员工开展核酸抽检,对校(楼)门值守、保洁、食堂等工作人员加强健康管理和健康监测、合理增加核酸检测频次,可增加抗原检测作为疫情监测的补充手段。
10.加强个人防护。
师生员工非必要不前往出现本土病例的县(市、区、旗)和境外。
师生员工应在公共区域佩戴口罩,做好手卫生,注意与他人保持安全社交距离。
学校所在区(县)没有中高风险区,师生上课时可不佩戴口罩。
校(楼)门值守、保洁和食堂等工作人员工作期间全程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以上级别口罩,佩戴一次性手套,食堂工作人员还应穿工作服、戴工作帽并保持清洁、定期洗涤与消毒。
有条件的学校可使用中药加强预防,减少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11.落实健康教育。
鼓励学校配备健康教育教师,开设健康教育课程,将新冠肺炎和校园常见传染病防控知识与技能等纳入健康教育内容和“返校第一课”,组织师生员工学习《公民防疫基本行为准则》,新生入学教育中至少开展一次疫情防控培训。
定期对师生员工开展传染病防控知识技能培训,对师生进行抗原检测操作培训,提高师生员工防病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
积极倡导多种形式的健身活动,形成锻炼习惯,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12.关注心理健康。
学校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面向师生员工提供心理支持服务。
加强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关注师生员工心理状况,合理安排心理服务专业人员、社会工作者或志愿者,提供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及时疏导师生员工负面情绪。
强化危机识别与干预意识,健全心理干预机制。
13.推进疫苗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