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单户大额贷款风险集中。
通常来说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可以通过自筹资金或是取得的经济效益来缓解资金压力,但部分企业存在着违规操作,对其经济效益和运营管理造成了严重威胁,在资金运转困难时会向银行申请贷款,在无法保证企业是否具备偿还能力的基础上,银行很容易丧失信贷的主动权。
第三,改制企业贷款风险集中。
很多企业管理人员在处理和银行间的债务问题方面存在问题,寻找借口摆脱银行债务,让远期贷款风险变成了即期风险。
最后基础产业贷款风险集中。
交通、农业、通讯是我国重要的支柱性产业,但这些产业在前期的资金投入量巨大,回报周期长,需要向银行申请单款,在注入大量信贷资金后,难以及时收回,让银行面临着资金周转困难的问题。
二、银行防范与化解信贷风险的对策
(一)树立风控意识
先进的思想能够为实践提供科学指导,想要有效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不管是管理人员还是基层工作人员,都需要树立牢固的风险防控意识,加大岗前教育和培训力度,使信贷责任观念深深扎根于工作人员心中。
首先,要加强思想教育培训工作,坚守职业道德底线,不能为了个人利益出卖银行利益,尽可能减少违规行为的出现。
其次,要提升信贷风险的发现能力,能够从细微之处解决风险,做好流程监督管理工作,确保环环相扣。
第三,既要发展业务,也要将风险因素考虑在内,要站在宏观的角度思考问题,不能为了眼前利益牺牲银行未来的发展,确保各项贷款程序都严格按照要求进行。
(二)加强信贷业务培训
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的提升,是降低信贷风险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银行我国经过了多年的发展后,对信贷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想要有效提升有关人员的专业能力,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要提升交际能力,努力维持和客户之间的关系,尽可能满足客户在业务上的各项需求,在实践中积累工作经验,向前辈学习,不断提升自我。
其次,银行管理层要营造良好的内部工作氛围,让员工在良性竞争中提升自我,以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推动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的经营理念,提升对信贷人员的诚信管理,让其坚守职业道德底线,坚定立场,保持纯洁的思想,自觉抵御诱惑。
(三)明确职责分工
做好信贷风险管控工作,需要明确银行各部门的职责和工作任务,要将责任层层落到实处,加强业务部门、风险管控部门、审计部门之间的联系,让其相互制约、相互监督,提升信贷人员工作的自觉性。
对于业务部门而言,要全面了解客户的背景、信用水平等,将内部风险、外部风险降到最低,保持风险和收益的匹配度,为制定关键决策提供必要参考依据。
对于风险管控部门而言,要将管理重点放在业务方面,可以设置督察小组,安排专职人员,启动风险预警机制,对可能出现的信贷风险进行预测,并提前制定防范计划。
对于审计部门而言,要坚守风险防范关卡,对业务开展的每个环节进行督查。
各部门的协调统一、高效工作,才是降低信贷风险的最有效方式。
(四)建立信贷客户的进退机制
在各项业务开展的过程中,业务人员要努力拓展优质客户,对客户背景进行全面调查,制定严格的准入标准,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切忌急功近利和盲目扩张。
可以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应用优势,加强对业务的宣传力度,吸引更多客户加入其中,并做好筛选工作。
从另一方面来看,还要加强对现有客户的管理。
对于长期没有“活性”的客户而言,可以将其淘汰,将更多重心放在提升优质客户粘性方面,认真研究实施方案的机会成本,将信贷风险控制在能够接受的范围之内。
(五)加快经营机制转换
在银行信贷业务开展的过程中,一定要从客户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在信贷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中,以经济效益最大化、风险最小作为主要原则。
不管是在业务扩张还是扩大发展规模的过程中,都要以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作为导线,将信贷投放的重点放在优质客户、优质领域方面。
要准确把握当前经济的发展趋势,将资金集中投放于回报周期短、收益高的行业,避免出现资金运转不足的情况,这对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也有重要促进作用。
(六)提升信贷风险规避能力
银行在开展各项业务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提升信贷风险的规避能力,来减少信贷风险对其造成的损失,具体有以下几种方法。
首先,分散信贷风险,对客户、企业的背景进行调查,严格控制个人或单个企业的最高借贷数额。
其次,转移贷款风险。
可以让借款人提供不动产或是其他资产证明用于抵押,或是让具有担保条件的第三方进行担保,但出现信贷风险时,能够尽可能降低损失。
最后就是补偿贷款风险。
当已经发生风险时,银行可以利用法律、经济、行政等多种不同的手段,尽量追回款项,弥补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