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健全现代风险管理模型
首先,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分类,建立完善的现代化风险管控模型。
我国国土面积辽阔,不同地区在经济发展、消费水平、房价等各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异,在贷款时,要注意这些差异带来的影响,采取因地制宜的管理策略,及时更新数据库,注意市场经济变化趋势。
其次,银行要保持稳定的运营。
在经济活动、投资活动以及业务开展的过程中,要遵循稳健的原则,做好统筹兼顾,不能因为眼前利益而牺牲其未来发展。
要以市场、客户需求作为重要参考依据,研发高质量的金融产品,提升自身竞争力,这是抵御信贷风险的关键。
最后,要遵循多措并举的原则,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对信贷风险进行合理管控。
首先,对于银行而言,要加强对客户风险的评估,只有其资质满足要求才可以开展业务,根据其贷款数额的多少、贷款类型等因素,对其进行压力测试。
在业务完成后,设置还款期限,定期进行催款,提升款项收回水平。
其次,对于监管部门而言,可以设置风险管理框架,对成本、利息等进行系统计算,确保资金投入能够形成客观的收益,将风险管控工作落到实处。
(八)遵循精细化管理原则
首先,在资金、政策等各方面向重点领域进行倾斜,建立健全的风险防范机制,尤其要关注贷款单位的隐性债务方面,规范融资行为,努力营造良好的市场秩序,做到控制总量,差异对待。
其次,要加强风险信息的共享度。
信贷风险并不是某一瞬间发生的,而是长时间的积累,具有强烈的隐蔽性,一旦发生就会迅速蔓延。
可以建立健全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加强监管部门、银行以及银行内部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完善信息报告和反馈体系。
广泛收集客户和信贷数据,将其分类录入到信息化管理系统中,强化审计力度,对银行行为规范起到约束。
贷款风险化解方案及措施篇3
1、加强准入管理。
在授信环节,做到科学核定总量、明确区分种类、严格遵循权限;在用信环节,做到深入调查、详细审查、充分审议、严格审批,提出行之有效的限制条件和管理措施;在审查环节,探索建立独立审查制度、审查合议制度、审查咨询制度以及审查监理制度。
对正常贷款,以加强维护和深度开发为主,持续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和信用便利;对关注贷款,密切关注不利因素的变动趋势,确保担保的有效性和充足性,抓住客户资产变现、对外融资、改制重组、经营改善等时机相机退出;对可疑贷款,果断、依法强制清收。
2、加强预警监控。
风险预警是防范信贷风险的一项重要举措。
良好的预警机制,可以前移风险关口,达到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的效果。
要实现“多渠道”预警,创新信贷风险监测预警手段,综合运用信贷管理系统、专业统计报表以及各类媒体获取风险信息和数据,构建风险监测预警信息系统,形成“多角度观察、多方面分析、多渠道传递”的工作局面。
要实现“零距离”预警,建立和完善科学的监测指标体系,提高监测的真实性、时效性、准确性。
3、加快信贷调整。
市场经营条件下常盛不衰的企业不多,有前瞻性地加大信贷退出力度,才能有效防止信贷资产质量恶化。
在客户退出上,要切实实现“三个转变”:一是由事实风险退出向潜在风险退出转变。
前移风险关口,动态跟踪各类贷款迁徙变化趋势,提高对发展趋势的预见性。
二是由被动性退出向主动性退出转变。
统筹规划,尽早打算,通过催收、核销、审批控制等手段,主动压缩规模小、效益低、前景差、风险高的企业贷款余额。
三是由战术性退出向战略性退出转变。
信贷结构调整不能操之过急,必须掌控好节奏和力度,防止在退出中形成不良。
4、加强贷后管理。
贷后管理就是要不断发现营销机会和客户风险预警信号,不断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对策并付诸行动。
要建立贷后管理考核体系,把客户检查过程、信息分析过程、预警预报过程、客户退出过程等纳入信贷工作整体考核范畴,针对每个管理环节和要素制定考核标准和依据,促使贷后管理人员经常、自觉、深入地实施贷后管理,让概念化的管理具体化。
要建立差别化的风险监控制度,在密切监测风险变化的同时,做好对边缘贷款的动态跟踪和监测,制订完善的风险监控方案,及时化解潜在风险。
5、培育合规文化。
要注重培育客户经理良好的职业操守,做到始终不越思想道德这条“防护线”,始终不碰规章制度这条“警戒线”,始终不违犯法律这条“高压线”。
要注重建立与合规文化相适应的激励约束机制,明确传递一种信息,即:奖励那些善于发现风险、揭示风险、规避风险的员工,惩罚那些违反贷款规则、制造贷款风险、不顾贷款风险的员工,切实在内部形成一种“不以效益为由简化贷款程序,不以发展为由变通规章制度,不以同业竞争为由放宽准入条件”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