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工作中掉以轻心不注重防护。
实际上至少20种病原体可以通过针刺伤传播,HIV的感染机率为0.3%,HBV的感染机率为6%~30%,HCV的感染机率为1.8%。
2、工作繁忙、技术不熟练护理工作繁忙,责任重大,经常倒班,生活无规律,工作中要求精力高度集中,因此极易产生疲惫。
在超负荷状态下应激反应能力差,再加上技术不熟练,必然导致工作中的忙乱,而易发生针刺伤。
3、护理操作不规范在拔出针的护帽、加药、套回针的护帽时易发生针刺伤,尤其是将用过的针头套回针的护帽时危险性更大;针头放臵不当,遗弃在不耐刺的容器中;用过的注射器未及时处理针头,意外针刺伤易发生的时间窗是针头从病人体内拔出到针头被放到锐器盒内这段时间。
防护:
1.首先医院高度重视防护护理工作中的针刺伤,对护理人员加强教育,对新上岗人员进行培训,使他们能够充分熟悉针刺伤的危害,并把握预防针刺伤的方法。
2.护理人员要加强自身防护意识的培养,要充分熟悉、重视针刺伤后会造成的严重后果,不能存有侥幸心理。
一旦发生针刺伤要正确处理,操作中每一个细小的环节都要认真细心的去完成,不但要保护好病人不受医源性感染,也要对自己高度负责。
3.合理配备护理人员避免超负荷工作,加强护理人员技术操作能力的练习,使他们熟练把握各项护理技能,并注重心理素质的培养,只有这样,工作中才能得心应手,做到忙而不乱。
4.护理操作规范化,在护理操作过程中,要小心预防针刺伤,对用过的针头切勿再回套针帽,确实需要套针帽时应使用单手回套针帽的方法,绝对禁止双手操作。
5.缩短易发生针刺伤的时间窗,用后、拔针后立即将针头收集在锐器盒内。
发生针刺伤的应急程序
护理人员在进行操作时,假如不慎被污染的针头刺伤,应立即挤出伤口的血液,然后用肥皂和流动水冲洗,再用碘酒、酒精消毒。
预防保护越早越好,如是被乙、丙肝患者污染的针头刺伤,应在24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并抽血检查,如被HIV阳性患者污染的针头刺伤,应在24小时内抽血查HIV抗体,同时遵医嘱给予药物预防。
在护理工作中虽然普遍存在针刺伤情况,但通过防护意识的提高,防护措施的加强,针刺伤是可以减少和避免的。
护士在高危环境下的自我防护
医院是空气污染相对严重的地方,病毒和细菌就像是无形的杀手,时刻威胁着护理人员的身体健康。
因一般呼吸道传染病是通过空气飞沫经呼吸道感染的,医院除了保持空气流通,定期对空气消毒以外,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护士一定要戴好口罩。
须注意的是,口罩的使用与保存如果不正确,不仅起不到防护作用,病毒、细菌等还会随呼吸运动进入体内。
护士戴口罩时,口罩上缘在距下眼睑1厘米处,口罩下缘要包住下巴,口罩四周要遮掩严密。
不戴时应将贴脸部的一面叠于内侧放臵在无菌袋中,杜绝将口罩随便放臵在工作服兜内,更不能将内侧朝外,挂在胸前。
真正起防护作用的口罩,其厚度应在20层纱布以上。
一般情况下,口罩使用4~8小时更换一次。
若接触严密隔离的传染病人,应立即更换。
每次更换后用消毒洗涤液清洗。
传染科的护士口罩应每天集中先消毒后清洗再灭菌。
如果工作条件允许,提倡使用一次性口罩,4小时更换一次,用毕丢入污物桶内。
护士对接触性细菌传染的防护
护士在为病人做晨间护理、换药、输液、注射等操作时,手污染的机会最多。
因此,每个护士都应该了解洗手的指征,掌握洗手的规范方法。
洗手指征
1、直接接触患者前后,从同一患者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
2、接触患者粘膜、损伤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后。
3、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
4、进行无菌技术操作,接触清洁、无菌物品前。
5、接触患者周围环境或物品后。
6、处理药物或配餐前。
护士对血液、体液传染的防护
护士是最容易接触病人血液和体液的人群,而且多为高度危险性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