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应对暴力,我们必须增强五个意识:
第一,要有依法的意识。
违法行为是不受法律保护的。
第二,要有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
第三,要有方法和策略意识。
在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切记不能蛮干。
第四,要有见义勇为、见义智为、见义巧为的意识。
在保护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对他人实施救助。
第五,要有强烈的报告意识和证据意识。
及时上报并注意搜集证据,以便在需要的时候出示。
我们一定要记住:当自己的安全受到威胁时不轻言放弃,当他人的生命遭遇困境需要帮助时,在确保自己安全的情况下,尽自己所能及时伸出援助之手。
最新预防校园欺凌主题活动设计方案4
校园,本该是一方净土,文明的殿堂。
然而,近来,校园暴力事件时有发生,有老师打学生的,有学生打老师的,有学生打学生的,也有校外人员进入校园行凶闹事的,给宁静的校园蒙上了一层阴影。
人们不无忧虑地发现,原本应该用美好、纯真等词来形容的花季少年,却越来越多地与暴力、喋血、行凶等词联系在一起―――也许我们早一点意识到,早一点给他们以更多的关心和温暖,早一点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那么也许结果就不会是这样了。
一、校园潜在暴力的几种情况
众多青少年犯罪的案例,专家们分析:符合以下几种情况越多的青少年越有可能出现暴力犯罪行为。
1、流浪学生危害校园
一些流浪学生多半没有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在校又因成绩差而受到冷落,过早地流浪社会和一些不良社会青年混在一起。
这些同学一旦自己受点委屈就勾结校外的社会青年对同学进行殴打报复。
2、性格严重内向
性格严重内向一般会导致与他人交流产生障碍,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与他人交流、向外界发泄自己的情绪,有利于人的心理问题自我调节。
而由于自身性格过于内向,不喜欢或者难以与其他同学、老师、家长交流,而使所有事情全部压积于内心,久而久之,容易造成看待其他问题过于偏激,而且一个人自身承受压力的程度是有限的,长久无法得到释放,一旦爆发极可能产生非常冲动的后果。
3、家庭不和睦
一个温暖幸福和睦的家庭,无疑会对孩子的成长起到极好的影响;而一个冰冷分裂残缺的家庭,对孩子的心理极易产生不良影响。
不少有暴力倾向的学生,家庭生活都不幸福,心理学家认为,家庭暴力是造成校园暴力的根源。
家庭暴力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显性的,即“棍棒式的强制”;另一种是隐性的,即“温柔的强制”。
它们都会给孩子带来心理压力。
此时如果再遭遇父母离异、家庭“战争”、极度贫困等负面刺激,就很容易形成一种“攻击性人格”。
4、喜欢虐待小动物
毫无原因的喜欢虐待小动物,这种日常行为表现,体现出性格中存在的缺陷。
天性残忍的人并不多,属于极为少数的人群,他们在虐待动物过程中感受到一种身为强者的快感;而大多是后天由于某种原因或刺激造成的,比如本身性格懦弱,经常受到同学的取笑、老师的'轻视,为了证明自己“勇敢”“大胆”,进而采取过分残忍的手段,从而造成心理扭曲。
5、好胜心理转变为好斗心理
一般情况下,好胜应该是一种督促进步的心理状态,但由于有些同学性格孤僻,好胜心转变为好斗,绝不服人,进而发展成为了对比自己条件好,或者学习等某方面比自己更强的同学的强烈嫉妒心理,从而可能对这些同学采取暴力行为进行发泄。
6、个人英雄主义,崇拜偶像
许多同学都有英雄主义情结,崇拜影视作品中那些“除暴安良”的英雄人物或者是“以暴制暴”的强者,幻想自己也能像他们一样强大,能控制局面,受别人尊敬崇拜。
而影视作品中的“英雄人物”经常以个人英雄主义的姿态出现,所有问题都是自己解决,而且绝大多数都是以暴力行为或者被迫以暴力行为来解决问题。
7、极其喜欢刀具等危险器械
许多男生感觉刀具武器等非常具有男人气质,看它们或玩它们时,能感受到一种男子汉的自豪感。
大多数男生都玩过刀枪玩具,但当他们开始认为具有威胁性的真实武器更有吸引力时,可能就存在潜在的暴力倾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