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发现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者,要求其暂停上学,并及时就医。
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症状消失24小时后,且晨检无异常即可正常上学,无需出具医疗机构相关证明。
8、做好学生日常缺勤登记,及时了解缺勤原因。
一旦发现因急性呼吸道感染所致缺勤异常增多的现象,应立即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9、建立健全校内有关部门和人员、学校与家长、学校与当地医疗机构及教育行政部门联系机制,明确具体联系人和联系方式,完善信息收集报送渠道,保证信息畅通。
10、根据疫情防控需要,按照当地政府及甲型xx流感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的部署,在地方卫生行政部门的统一安排下,积极配合卫生部门组织开展本校甲型xx流感疫苗接种工作。
接种应坚持知情、自愿、免费的原则,按照《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预防接种工作规范》,严格掌握接种禁忌症,具体参见卫生部现行的《甲型xx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指导意见》。
(二)学校发现甲型xx流感散发病例
学校发现甲型xx流感散发病例后,应在强化各项常规预防措施的同时,采取以病例管理为主的防控措施,严防疫情传播。
医疗卫生机构应采取以下卫生防控措施:
1、指导患者按照当地卫生部门的要求,采取居家(在校)休息治疗或住院治疗。
2、做好患者居家和在校休息治疗的医学指导和病情跟踪工作。
3、指导、协助当地学校加强晨检工作,加强学校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监测和因病缺课监测,及时发现、报告和诊治可疑病例。
4、原则上不必对散发的甲型xx流感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密切接触者指在未采取有效防护的情况下,诊治、照看传染期甲型xx流感患者;与患者共同生活;接触过患者的呼吸道绿色作文网Www.0279.NeT分泌物、体液者)进行判定、追踪、登记和医学观察。
5、接到学校发现5例及以上有流行病学关联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者的疫情报告后,应立即组织调查核实,并采集患者标本送至具备条件的实验室开展检测。
学校应采取以下防控措施:
1、学校应对病例做好登记。
2、加强与居家休息治疗患者的联系,及时了解其每日健康状况。
告知患者减少与其他人员的接触,必须接触时应戴口罩。
3、高等学校应在医疗卫生机构的指导下划分独立场所,安排无条件居家的患者自我休息治疗,减少与其他人员的接触,如必须接触,应做好防护如戴口罩。
学校应指定专人照顾其日常生活,并配合卫生部门做好患者的相关治疗工作。
患者一旦病情加重,应及时住院治疗。
4、居家和在校休息治疗患者症状消失后24小时,且晨检无异常即可正常上课,无须出具医疗机构相关证明。
住院的患者应持有医疗卫生机构出具的出院证据方可上课。
5、与病例有过密切接触的学生和教职员工等可正常上课、上班,但学校应要求其进行健康状况的自我观察。
观察期限自最后一次接触病例后5天,一旦出现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向学校报告。
学校应及时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6、出现确诊病例的班级在加强晨检工作的同时,应增加午检,以及时发现、报告可疑病例。
7、1周内,学校发现5例及以上有关联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者,应立即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8、按照国家和当地政府有关规定,在卫生部门的具体指导下落实其他应急处置措施。
(三)学校出现甲型xx流感暴发疫情
学校出现甲型xx流感暴发疫情,应在强化上述各项防控措施的同时,强化疫情监测、病例管理、感染控制、防治知识宣传教育和减少大型聚集活动等综合防控措施,减轻疫情危害。
医疗卫生机构应采取以下卫生防控措施:
1、对暴发疫情中发现的确诊、临床诊断甲型xx流感病例和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参照上述散发甲型xx流感病例进行管理。
2、对出现轻症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并与病例有过密切接触的学生和教职员工等,无需采集标本进行检测,可指导其采取上述散发病例的管理措施;指导密切接触人员中出现重症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者,或密切接触人员中出现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的高危人群及时就医。
高危人群指患甲型xx流感后可能病情较重,病死率较高的人群。
包括:妊娠妇女;伴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高血压除外]、肾病、肝病、血液系统疾病、神经系统及神经肌肉疾病、代谢及内分泌系统疾病、免疫功能抑制(包括应用免疫抑制剂或HIV感染等致免疫功能低下)、19岁以下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者;肥胖者(体重指数≥40危险度高,体重指数在30-39可能是高危因素);年龄<5岁的儿童(年龄<2岁更易发生严重并发症);年龄≥65岁的老年人。
3、指导、协助当地学校加强晨检工作,指导发生疫情的学校开展晨午检和疫情日报、零报告。
4、及时公布疫情和防控措施信息,加强区域内的信息公布和通告工作,配合教育部门强化防治知识宣传教育,稳定学生和教职员工的情绪。
会同教育部门做好媒体沟通工作,发挥媒体传播信息和引导舆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