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之推叫屈。
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让人去请介之推上朝受赏封官。
可是去了好几趟,介之推都不来。
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
晋文公来到介之推家,只见大门紧闭。
原来介之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山里。
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山搜索,没有找到。
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要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介之推便会自己走出来。
晋文公便下令烧山,大火烧了三天三夜,终究不见介之推出来。
上山一看,介之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
晋文公望着介之推的尸体哭拜一阵,发现介之推脊梁堵着一个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
掏出一看,原来是衣服碎布,上面题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
然后把介之推和他的母亲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
为了纪念介之推,晋文公下令把那座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昭告全国,每年的这一天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
走时,他砍下一段烧焦的柳木,回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
”“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登山祭奠。
只见那棵老柳树死而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
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之推一样。
他郑重地走上前,掐了一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
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带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
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百姓也得以安居乐业,大家都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之推非常怀念。
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
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叫做“之推燕”。
此后,寒食、清明成了隆重节日。
a:介之推真是伟大,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大家的安居乐业。
b:古往今来,这样的人数不胜数,为了新中国的前进,革命先辈们同样抛头颅,洒热血,才让我们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
清明节扫墓活动主题班会2
1、诗朗诵《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同学们,知道我朗诵的诗歌里是什么节吗?
2、对,清明节。
同学们知道清明节吗?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
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