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期间,不论是景区、旅行社还是酒店,没有游客便难以为继,这充分体现了旅游业的脆弱性,或许旅游业从实践上回归“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的灵活模式[2]。
2.旅游业的多功能性。
对政府而言,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又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旅游业能有效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如住宿、餐饮、交通、演艺等,吸纳更多劳动力就业。
2022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国内第三产业的就业占比从2022年的42.4%上升到2022年的47.4%,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
疫情导致部分人失去工作,旅游业对就业市场的推动作用,能够有效缓解政府的压力。
对消费者而言,疫情使得人们有了更多的休闲旅游動机,旅游业的服务性质能为其提供个性化的产品,满足多样化需求,如休闲、保健、娱乐、购物等;对企业自身而言,各地政府出台的优惠政策,有力地扶持企业发展,推出的优惠活动对消费者有较大吸引,络绎不绝的游客给旅游业带来了生机,也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进而促进产品和服务的提质升级,给游客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3.旅游业的依赖性。
旅游业的依赖性主要体现在其对政府、开发商、旅游地居民、旅游者等参与主体的依赖,以及对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依赖。
旅游业的发展水平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政府相关政策的扶持,如乡村旅游的发展,依靠着国家乡村振兴政策和旅游扶贫政策,各地具有资源条件的乡村依靠政策的扶持进行厕所革命,大幅度改善村貌,美化环境,发展乡村旅游。
当然,旅游开发需要资金投入,投资者愿意加入进来,同时还需要乡村中的村民支持当地的旅游开发,参与其中。
当乡村旅游景区建成,对游客开放,只有充足的客流量才能保证景区顺利运营下去。
不论什么类型的景区,开发之初的资源调研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旅游规划的依据。
资源禀赋越高,其旅游地生命周期越长。
在开放跨省旅游之际,不论是政府、企业、从业人员或是旅游者都对旅游行业的复工复产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4.旅游业的可持续性。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既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3]。
资源是旅游业赖以生存的基础,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保护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是首要原则,其次还要注重实现三大效益。
在开展旅游活动过程中,注重提高游客的环境保护意识,维护旅游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业的可持续性不仅体现在资源环境上,还体现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业是公认的朝阳产业,2022年第三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3.9%,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9.4%[4]。
在第三产业中,旅游业增长最快,能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三、新冠疫情对国内旅游发展的影响
1.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为扶持旅游行业发展,加快实现复工复产,助力恢复国内经济,以文旅部和财政部为首的国家部门纷纷出台旅游支持、恢复政策。
文旅部出台的《关于暂退部分旅游服务质量保证金支持旅行社应对经营困难的通知》中提出对已缴纳保证金并领取经营许可的旅行社,暂退缴纳保证金的80%。
在税收方面,财政部和税务总局将受疫情影响严重的交通运输、餐饮、住宿、旅游(包括旅行社及相关服务、游览景区管理两类)四大类困难企业,2022年度发生的亏损最长结转年限由5年延长至8年。
全国31省市均发布旅游业扶持政策,主要涉及投资建设、金融支持、缓交税费等多方面支持,部分地区如安徽、海南、浙江、广东、四川等直接对受疫情影响的旅游产业给予财政补贴。
2.推动经济提质升级。
2022年国内游客为60.1亿人次,同比增长8.4%,国内旅游收入为57251亿元,同比增长11.7%,而国际旅游收入为1313亿美元,同比增长3.3%[4]。
受疫情影响,以及入境旅游的管控,本年度的旅游经济发展较难恢复到上年度总体水平。
但我国国内市场庞大,在出境旅游发展受限的情形下,国内游成为人们的唯一选择。
此次,湖北省受新冠疫情影响最为严重,为推动旅游产业发展,激发人们的消费热情,省政府发起“惠游湖北”的优惠活动,2022年8月8日—12月31日,省内所有A级景区,游客可预约免费游玩,活动一经推出便受到广泛关注[5],可见国内旅游需求旺盛。
旅游行业推出各种创新产品和个性化服务,提高旅游产业供给品质。
国家提倡发展夜经济,景区规划设计夜游项目,提高游客景区游览时长。
3.转变旅游消费特征。
根据《新冠肺炎疫情下的旅游需求趋势预测调研报告》可知,此次疫情使得人们的旅游心理、旅游行为、旅游方式、旅游偏好、消费习惯等都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疫情使得很多人取消出游计划,但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控制,人们出游情绪逐渐高涨。
时间、预算、风险等对人们的旅游出行计划影响较大,预计可用闲暇时间较2022年有所减少。
出游的最大风险为卫生安全风险,其次为旅游体验质量下降风险。
疫情后,人们出游的首要动机是亲近自然、感受山水,还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低收入群体的旅游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