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旅游选择偏好上,对卫生健康的关注度较高,包括对交通、住宿、餐饮等全过程的卫生安全体验。
旅游目的地选择上,自然观光类最受欢迎,对民俗风情类和健康疗养类的关注较去年有明显的提高。
出游方式上,火车和动车依旧为首选,短途旅行以自驾居多,选择火车、动车和飞机出行的比率有明显提升。
旅游消费支出最多的是在住宿方面,其次为餐饮和交通,疫情使得人们更加注重餐饮卫生,其支出意愿变强。
四、疫情后旅游业提质增速的主要应对策略
1.政策主导策略。
旅游业是受此次疫情冲击最直接、范围最广、时间长的行业,但这种影响不会一直持续,恢复经济的首要目标是促进消费,疫情期间人们的旅游消费需求受抑制,在疫情后这些需求得到有效释放[6]。
政府在出台扶持政策时,以刺激消费需求为核心,建议以弹性休假、发放消费券、升级服务标准等为重点,降低旅游需求的不确定性,构建提振消费信心的政策性支持。
引导游客出境旅游需求向国内转移,针对不同群体,降低门槛,精细施政,助力重点旅游目的地景区的提档升级。
同时,引导景区做好旅游规划,建立科学管理制度,旅游统计数据去泡沫,实事求是地反映旅游业的发展水平。
调整旅游供给体系的建设思路,以“+旅游”的方式推动旅游供给体系构建。
政府在疫情防控得当之后,应提供更好的公共管理服务[2]。
2.企业主体策略。
在疫情期间,旅游相关企业受到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应关注政府部门推出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政策,依靠政府力量激活自身发展潜能。
在全面分析发展基础条件,优势与劣势,客观分析疫情带来的机遇,以及面临的外部威胁,制定企业未来发展方案。
实时洞悉游客需求动向,优化旅游产品结构,适应市场变化趋势,推出生态旅游、康养旅游、健身旅游、研学旅游等不同类型旅游产品,提高供给质量。
旅游业属于服务行业,提高供给质量的首要任务是提高服务质量,培养一个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管理团队,对员工做好产品、服务、营销、管理、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培训工作。
同时,构建“科技+旅游”的发展格局,让科技為文旅赋能,探索文旅企业和文旅项目智慧化运营、智慧化管理、数字化产品、在线营销等创新发展模式,提高旅游的科技含量,强化防疫信任,降低消费门槛,以创新的方式升级优化游客体验。
3.行业协同策略。
旅游业中各产业间关联性较强,要加强行业协同发展,与交通、住宿、餐饮、保险、金融、零售等领域多加沟通。
创建完善对话机制,为游客出行提供便利。
同时,游客的需求具有多样化特点,应进行精准调研,对发展趋势做出研判,更好指导行业的发展。
对于行业存在的合同纠纷、游客投诉、人员流失等问题,建立系统的处理预案,进行科学引导,维持行业的平衡发展。
尤其是在新冠疫情影响下,旅游行业受到严重冲击,各行业协同建立危机应急管理机制至关重要,统筹各方力量,整体上全流程实施风险管理策略,提高游客的卫生安全水平,提升行业抗危机能力。
2023疫情对旅游业影响对策建议5
一、疫情对世界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旅游业作为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交通、餐饮等相关产业具有极强的带动作用。
与此同时,这种相互支撑的综合产业就像是多米诺骨牌,在面临公共卫生危机时都会受到冲击。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导致航班停飞、景区关闭、人员限制流动,旅游业被按下了暂停键。
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4月6日,全球96%的旅游目的地为应对疫情实行了旅行限制,预计2020年国际游客人数将比2019年下降20%至30%。
国际旅游业的收入预计将比去年减少三分之一。
其中,经济发展对旅游业依赖较多的欧洲和亚太地区的影响更为严重,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游客数量急剧减少和旅游营收萎缩。
许多国家为控制疫情采取了封锁边境的措施,并限制人员流动,这直接导致了游客数量大幅减少,使旅游业发展一度陷入停滞。
例如,对于旅游业占比20%的克罗地亚而言,2020年的旅游收入预计将减少约75%,可能导致整体经济下滑9%。
对于2019年游客总数达3.64亿人次的亚太地区而言,旅游业的发展也不容乐观,泰国游客数量预计将下降60%,境外游客旅游收入与2019年相比预计下降47%,日本第一季度境外游客的消费额比去年同期减少了41.6%。
二是失业率大幅攀升。
旅游业的辐射力不仅表现在经济营收方面,也深刻体现在就业率上。
以澳大利亚为例,旅游业带动了约66万人就业,占澳大利亚劳动力的5%。
而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澳大利亚统计局数据显示,约78%的住宿和餐饮服务企业对员工进行了调整,其中70%的员工暂时减少了工作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