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活动之前,我们需要预设教学目标,它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但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并不一定完全按预期目标发展,有时学生的言行出乎教师的意料,直接地干扰了课堂教学,使教师处于意想不到的课堂情境中,这时教师必须根据出现的问题重新调整教学思路,珍视、呵护、利用、拓展这种偶发情况,既不使教师陷入困境,又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使教学活动有序地继续下去。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变动。”课堂上,学生时常会有一些精彩的表现,如果教师能及时抓住这些“精彩”,巧用这些“精彩”,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案,就会使课堂锦上添花,从而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2.教学内容追求基础性和创造性的统一
中小学是“基础教育”,打牢基础始终是中小学阶段的首要任务。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重视基础性的知识,这可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在强调基础知识扎实的前提下也要努力追求知识的前沿性、创新性,在比较扎实的知识基础上创新,以创新来促进基础的进一步扎实。惟其如此,学生才能把教材上的智慧转化为自己的智慧。教育的本性是创造,是对真正的人的创造,是对人的伦理性的创造。[3]课堂教学中要选择具有时代特点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的思维深入到知识的发现或再发现的过程中去,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善于追问知识、评判知识、创造知识。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所谓真正地拥有知识,就是对知识有深刻的理解并且把知识多次反复思考过。”如果不经过学生一系列的思考、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即如果没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方式,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论争和比较,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更重要的是,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
3.教学手段上强调教师和学生的互教互学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教学活动也应该在师生之间,特别是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产生互动,相互交流,教学相长,共同发展,进而达到和谐。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当中,教师将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实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工作:相互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以交往与互动为特征的教学,常常要借助“对话”而实现。教学中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以教材内容为“话题”或“谈资”共同去生成和创造“文本”、去构造“意义”的过程。它既是一种精神,又可以成为一种方法。从精神角度讲,它倡导平等、交往、互动和共同发展的理念,注重教学的开放性和生成性。从方法的角度说,它要求我们改变过去那种太多的“传话”和“独白”的方式,走向对话与交流,使知识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内在关系是教学过程创造主体之间的交往(对话、合作、沟通)关系,这种关系在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中得以展开和实现。
4.教学态度上强调真诚付出
教师的教学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亲密程度。师生间感情交融,会产生更多的相互作用和交流,学生会对学习表现出更大的兴趣;在无紧张感或无畏惧感的状态下学习,学生便有更多自由表达的愿望和机会。教师不仅可以用有声的言语开启学生的心灵,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而且可以用无声言语如目光、面部表情、身体姿势等增强情感的感染力和印刻力,使学生富有情感,充满活力。只有激情和真情才会在师生间产生一种互相感染的效应,从而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诱发学生走进教材的欲望。情感激发的目在于为课堂教学提供一个良好的情绪背景,学生兴致勃勃、兴趣浓厚,甚至兴高采烈,这是教学的最佳精神状态。
5.教学方法上强调教学反思
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是促进教师开展有效的教学反思。教师的反思意识是教师真正改变课堂教学的前提。教师教学反思经常发生在教学之后,他们将自己的教学活动和课堂情境作为认知对象,对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识的过程。它需要教师积极关照自身教学行为和具体的教学情境,以开放的心态接纳不同的观点,从多角度积极思考问题、探究教学活动,以吸取成功经验,反思教学不足。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出色的教师,我们就必须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不断的反思。比如,可以反思课堂教学环节是否完备,课堂气氛是否活跃,教学节奏把握是否合理,教育情景创设是否和谐,教学效果是否良好,等等。这样坚持下来,每一节课都会在不断地纠正与反思中完善、提高。
6.教学评价上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教学评价上以纸笔测验中的学生分数作为唯一的评价指标,这是远远不够的。虽然分数高低能部分地反映这个学生掌握书本知识的情况,但对于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则另当别论了。《教育部通知》明确要求:“对学生的评价内容要多元化,既要重视学习成绩,也要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及多方面潜能的发展,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学评价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为指标来全面评价教师的教学成绩。[7]这样教师教的动力才能得到真正的激发。
最后,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就必须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一个知识渊博、充满智慧的教师,必定能导演出生动的、让学生留恋驻足的课堂。我们作为教师,应该在知识经济盛行的时代里,不断更新观念,充实知识,拓宽知识领域,使学生终身学习、学习终生。
中学教师教学的策略与技巧3
中学语文教学是教师通过语文课程向学生传授语言文字的知识和文化,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审美能力的过程。而如何优化这一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则需要应用一些语文教学策略和技巧。
一、创设情境,提高学习兴趣
学习语文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而学生往往对语文学习感到枯燥无味,这就需要教师为他们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例如,通过课本内容与当代文学作品联系起来,引发学生思考当代生活与经典文化的联系,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示相关音乐、视频、图片等,让学生深入感受语文课程中的魅力。
二、巧妙使用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近年来,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教育教学提供了更多便捷的资源。对于语文教学而言,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或者应用软件,为学生提供语文学习的素材和案例,具有可视化、互动性和易于掌握的特点。例如,通过提供知名作家的经典文章、课程PPT、录像资源等丰富的教育资源,可以在学生中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三、采用有趣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参与性
语文教学方法有很多种,在具体实践中,应采用不同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参与学习。例如,采用角色扮演、故事童话、唱歌跳舞等有趣方法,使学生通过互动的形式学习语文,同时增强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学习效果。
四、注重实践,提高综合能力
语文教学应重视学生的实践和运用能力,让学生真正的实践和运用语文,将所学知识融汇贯通,提高综合素质。例如,教学中可加入文化课比赛、语文软件应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同时通过比赛活动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自我锻炼能力。
总之,对于中学语文教学而言,教师需要巧妙应用各类教学策略和技巧,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能力素质,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中学教师教学的策略与技巧4
一、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这节课是第四章第一小节内容。从知识结构来看,"光的折射"一节是在学生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以及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之后编排的,是光的传播规律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光传播规律的进一步学习。光的直线传播及光的反射、折射是几何光学的基本规律。研究这些基本规律并应用这些规律研究控制光路的平面镜、透镜等基本元件以及它们的成像原理,就构成了光学的基本内容。这些知识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相关。就本节内容"光的折射"来说,它不但是理解透镜成像的基础,而且也是解释日常生活中许多光现象的基础。
二、学情
1.学生已具备的前期认知基础: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路可逆及光的反射;
2.初中生学习的特点是学习兴趣很广泛,但这种兴趣还仅限于一般的直接兴趣水平,满足于被新鲜的生活、实验现象所吸引,容易忽略对现象本质的认识。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实验的教学功能,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光的折射现象;
②。知道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入射角、折射角等名词
③知道光的折射现象的初步规律及在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④能够应用光的折射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
过程与方法
①使学生初步掌握正确观察折射现象以及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归纳的方法;
②使学生体验通过实验探究折射现象、归纳出规律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