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学生信息化应用
由于学校的设备还不能满足学生的教学需要,学生信息化应用技能较差。
三、二年内的工作目标
1、加强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信息技术理论的学习,提高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
积极开展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根据教育局的统一要求和学校内涵发展及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开展分层、分项、分类的专业培训,达到提升学校信息化管理水平、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促进信息技术管理人员技能的目的。
2、开发校本资源,服务课堂教学。
聚集课堂,开发和应用校本教育教学资源,既要有教的资源,又要有学的资源;形成一套各年级各学科的电子教案和课件;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整合,各学科都要有相当数量的课堂实录作为教研的素材,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后的诊断,为教师的网上教研提供资源,拓宽教研的组织形式,优化教研的质量。
3、完善校园信息化环境,打造数字化校园。
利用学校各职能部门的力量,提升学校信息技术设施的水平,做到信息技术设备随处都有、随手可用;整合学校教育资源,初步建成能为全体师生提供综合服务的数字化平台。
4、开发校本课程,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继续完善已有的信息科技校本课程,利用业余时间增加学生接受计算机教育的机会,巩固和提高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使用学校的信息技术装备。
5.完善管理平台,提升学校信息化管理水平。
组建信息技术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明确职责和分工。
充实和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改进教学管理流程与运作方式。
三、工作推进策略
1、整体推进,分步实施
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学校信息网络,搭建信息平台,添置一些必要的设备,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使全体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不断提高,实现学校各项工作过程和结果的信息化管理。
2、培训实践,表彰奖励
调查分析学校各年龄段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能力,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校本培训、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网络环境下的校本研修、以及多种形式的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展示和评比活动,对优秀教师给予奖励。
3、骨干带头,管理跟进
要充分利用那些具有较好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老师的作用,让其在校本培训、教学实践、网络使用等方面对需要帮助的老师进行辅导、示范、指导,建立起互帮互助的一对一共同体;学校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要充分履行自己的管理职责,部署好、指导好、管理好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的推进工作。
四、主要工作项目
1、加强学校教职员工的信息化专题培训,积极组织教师参与上海教育资源网应用培训;课堂摄录、基本编辑技能培训;教学管理平台使用培训积极组织参与教学设计、教学理论、课程整合、教育技术、信息能力等各项专项培训活动,提高学校管理者信息化的领导力,提高学科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信息化的教学能力和信息素养,提高信息技术专业人员的管理能力、技术水平和信息化的服务能力。
2、做好数字化资源的校本建设,积聚校本教育资源。
基于数字化的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优化、提高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措施。
一方面要利用好教育资源库和课程研修网提供的优质资源,另一方面要立足本校学科主题的校本资源建设,着重梳理优化,形成共享机制,提高资源的应用效益。
建立奖励机制,鼓励大家在教育信息化工作中取得的成绩、贡献。
3、进一步完善学校信息网络服务器的管理和使用效率,全面规划学校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学籍管理、教师人事档案管理、财务资产、图书管理、校务管理的信息化。
并做到常态化、规范化,提高教学效率和管理效能。
4、逐步搭建、充实和完善学校资源库,要分学科、分学段建立充实学校教学资源,本校教师能制作的教案、课件等资料要及时上传到服务器,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对全校师生开放,做到办公室和教室信息相通、资源共享,发挥网络优势,促进教育信息化应用深入开展。
5、聚集课堂,探索各项信息设备和应用软件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通过开展教研组活动,听课、评课、探讨等形式探索出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设计的途径。
教师要根据信息技术的特点、功能,学科教学特点以及教师的个人实践,努力探索出符合各班教学的课堂教学设计模式。
利用与更新中心小学、长春岭镇中心小学组团式发展学校的合作关系以及临近小学的友谊学校资源,依托信息技术,相互学习,进行信息交换、经验交流、专题研讨和互相对话等活动,不断完善课堂教学设计的途径。
组织开展信息化环境下的课堂教学评优、课件评比等活动。
6、加强信息科技学科校本拓展型课程开发与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通过信息技术教学,提高学生学技术、用技术的能力,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养成基本的信息素养。
教师、学生共同营造和谐发展的校园信息化环境。
五、保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