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负责制定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及运行工作考核方案,明确考核标准,频次,方法等,对未能负担所确定职责的行为给予处罚,对工作中出现的优秀个人和合理建议进行评审和奖励;
4、配合企管部进行培训计划制定,全员培训、考试的实施工作。
建立职工培训档案;
5、负责风险告知牌板的设计、制作。
小组各成员主要职责:
1、按照安全生产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工作计划及制度的要求落实本部门职责。
2、轧制车间、机加工车间主任负责对分管范围的员工进行培训,确保职工掌握本岗位风险辨识的技能,并熟知本岗位存在的风险及管控措施。
3、各部门负责职责范围内的风险点确定、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分级及管控措施编制等工作;
4、技术部根据现场变化、工艺改进、技术更新及新材料、新设备的应用,对管控体系持续更新,确保与现场相符;
5、财务部负责保证安全生产费用的提取,以保证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的实施与运行,并监督经费的使用落实情况;
6、各生产单位是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的责任主体,具体负责所辖范围内各类事故隐患的排查治理,负责组织一般事故隐患的评估,并对管辖范围内的事故隐患进行整改;
三、实施步骤
1、全员培训:建立培训计划,实施全员培训并考核。
目的是使自总经理至基层操作人员,都能熟知安全生产双重预防体系知识。
管理干部要熟知风险辨识方法、掌握风险分级方法、制定管控措施方法、隐患排查治理标准、工作程序和方法。
基层职工要掌握辨识本岗位安全风险的能力,掌握隐患排查治理的内容与标准。
2、编写体系文件:企管部负责编写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和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实施管理制度,制定双重预防体系考核奖惩制度,使双重预防体系建设、运行工作有法可循,有规可依。
3、排查、确定风险点:依据《工贸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规定的原则和方法,进行风险点的排查、确定。
风险点应覆盖企业全部作业活动和所有设备、设施,并且要识别出职业病危害风险点。
4、危险源辨识:组织车间、班组、岗位人员进行职责范围内的针对作业活动和设备设施的危险源辨识工作。
5、风险评价:针对辨识出的危险源,采用风险矩阵分析法(LS)、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和风险程度分析法(MES)等方法进行定性、定量评价,确定其风险级别。
6、制定风险管控措施:针对识别出的危险源,从工程技术、管理、培训教育、个体防护、应急处置等五个方面制定管控措施。
7、确定风险管控层级: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确定风险管控层级。
对于风险级别较高的风险,应进行重点管控。
8、风险告知、培训:建立风险公告制度,制作公告牌,把辨识出的风险点进行公示,并对职工进行培训,使职工熟知本岗位风险点及相应管控措施。
9、编制隐患排查清单:根据风险辨识情况,分别制定管理类、生产现场类以及职业卫生基础管理排查清单。
排查清单应包含所有排查出的风险点及危险源。
10、制定隐患排查计划:根据公司实际情况,制定隐患排查计划,明确各类型隐患排查的时间、排查目的、排查要求、排查范围、组织级别及排查人员等。
11、隐患排查实施:根据排查计划,组织相应级别人员,在规定范围内进行全面隐患排查,并及时、准确填写排查记录。
12、隐患治理:针对排查出的安全隐患,由隐患排查组织部门向被排查部门开具并下达整改通知书,进行限期整改。
隐患组织部门负责跟踪整改进度并验证整改效果。
13、体系运行情况评审、持续更新:体系运行三个月后,双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对体系运行情况进行评审,以验证体系的有效性。
对于公司出现的新的作业活动、新购置设备等情况,应及时进行风险点更新。
对体系运行情况的评价及更新,应每年进行一次。
企业安全生产双重预防机制4
安全生产是社会和公民特别关心的一个问题,各级政府也会尽最大努力加以保证,为了既提高生产安全的安全系数,又能有效的降低作业过程中的危险,特别是在有些危险性较大的领域,双重预防机制作为一种非常有效的控制和管理方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方面,双重预防机制是一种由国家有关部门实施的安全监管机制,旨在通过建立完善的安全规范、技术标准、技术控制、设备安装、安全操作程序等措施来控制安全生产的状况。
相关部门将在统一的管理体系下通过不断完善的监管措施实施有效的安全监管,以期达到“一处有危险、全社会有责任”的安全监管、控制和预警目的。
另一方面,双重预防机制也包括企业内部的安全管理机制,由企业自身建立有效的预防机制、安全管理体系,建立健全的事故应急预案,科学组织作业管理和技术安全检查,严格实行安全生产标准和安全操作规程等,加强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和管理人员的培训,健全安全生产制度,提高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能力。
双重预防机制共同作用,才能更有效的保证安全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