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危险源的识别:
1)依据《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13861)的规定,对潜在的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等危害因素进行辨识,如,造成火灾和爆炸等各类事故的原因;工作环境中造成职业病的化学、物理性危害因素;设备腐蚀、焊接缺陷等;导致有毒有害物料、气体泄漏的原因等。
2)考虑物质固有的危险性:燃烧性、爆炸性、毒害性、腐蚀性、放射性等。
3)从机械能、电能、化学能、热能和辐射等能量的角度考虑。例如:机械能可造成机械伤害、物体打击、车辆伤害、起重伤害、高处坠落、坍塌等;热能可造成灼烫、火灾;电能可造成触电;化学能可导致火灾、爆炸、中毒、腐蚀。
3.2风险辨识重点内容
1)生产工艺和生产技术;
2)普通设备设施和特种设备,能源隔离、机械防护等涉及安全生产的设备设施及其检验检测情况;
3)建筑物、构筑物、易燃易爆和有毒有害生产经营环境、以及生产经营相关相邻的环境、场所和气象条件;
4)从业人员的健康状况、安全防护和安全作业行为;
5)安全生产责任制、操作规程、教育培训、现场作业、应急救援等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制定和落实情况;
6)其他可能产生风险的因素。
3.3危害因素造成的事故类别和后果:
事故类别包括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淹溺、灼烫、火灾、高处坠落、坍塌、锅炉爆炸、容器爆炸、其它爆炸、中毒和窒息、其它伤害。
危害因素引发的后果:包括人身伤害、伤亡疾病、财产损失、停工、违法、影响商誉、工作环境破坏、环境污染等。
3.4风险分级:从高到低依次划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四级,分别采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标示。
3.4.1直接判断法风险分级:从风险分级从工艺、设备设施、仓库、储罐区、建构筑物、安全管理六个方面进行分级,同一区域内涉及不同类别风险应分别进行风险分级,分级结果按较高级别确定。风险辨识的区域应为企业全部作业区,辨识基本单元应为相对独立的生产装置或设备设施。具体标准参照《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指导手册》
3.4.2、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分级标准
风险辨识的区域应为企业全部作业区,辨识基本单元应为岗位或工序。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即LEC法(D=LEC),通过对危险源进行L值(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E值(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和C值(发生事故可能出现的结果)打分之积,得出D值(风险值)。依据D值大小判定岗位风险级别。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是对人员在具有潜在危险性环境中作业时危险性进行评价的半定量评价方法。D值越大,作业条件的危险性就越大。
各级部门、车间应当按照风险等级,逐一制定风险管控措施,明确管控重点、管控部门和管控人员。风险控制措施应从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培训教育、个体防护、应急处置等方面识别制定。如果现有控制措施不足以控制此项风险,应提出建议或改进的控制措施,结合实际采取一种或多种措施进行控制,直至风险可以接受。
1)设备设施类危险源的控制措施应包括:报警、联锁、安全阀、液位、温度、压力等工艺设备本身带有的控制措施和消防、检查、检验等常规的管理措施。
2)作业活动类危险源的控制措施应包括:制度完备性、管理流程合理性、作业环境可控性、作业对象完好状态及作业人员素质等方面。
风险控制措施实施前应考虑可行有效性;制定措施后风险是否降低;是否有新的风险出现等。
对较大及以上等级的风险,企业还应当制定专门管控方案。管控方案主要包括管控目标或任务、管控组织及职责、较大及以上风险基本信息、控制措施、资金保障等内容。
3.4.2.编制风险分级管控台账(清单)
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后,各部门、车间应编制风险分级管控清单,包括辨识部位、存在风险、风险分级、事故类型、主要管控措施、责任部门和责任人等内容的全部风险点和风险信息.
3.4.5风险管控要求信息告知
各级组织对本单位辨识单元的危害因素进行辨识评价后,逐级汇总、修订、审核、发布。制定较大及以上等级风险清单,并编制较大及以上等级风险管控方案,报公司批准。根据风险管控结果,逐级编制并发布风险分布图,在岗位设置风险管控公示牌(卡)、岗位风险告知卡等安全管理工具,确保员工获知信息。
3.4.6加强风险教育和技能培训
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安全风险辨识评估技术人员进行辨识评估专项培训,及全员岗位相关的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为主的教育培训,确保每名员工都能熟练掌握本岗位安全风险的基本特征及防范、应急措施。
3.4.7总经理每季度至少组织检查一次风险管控措施和管控方案的落实情况。
3.4.8班组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前或者交接班时,应当进行风险确认和风险管控措施预知、设备设施检查等安全确认,并及时排除新产生的风险;生产经营活动结束后,应当对作业场所、设备设施、物品存放等涉及安全的事项进行检查。
3.4.9每年至少开展一次风险管控动态评估,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后应当立即开展评估。评估结果用于指导生产计划、应急预案、安全技术措施的制定,以及安全生产管理、风险管控、隐患治理等工作。
3.4.10文件管理
企业应完整保存体现风险分级管控过程的记录资料,并分类建档管理。应包括风险分级管控制度、风险点统计表、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记录,以及风险分级管控清单、危险源统计表(参见附录B.4)等内容的文件化成果;涉及重大、较大风险时,其辨识、评价过程记录,风险控制措施及其实施和改进记录等,应单独建档管理。
3.4.11风险信息的更新和持续改进
每年至少对风险分级管控体系进行一次系统性评审,并对评审结果进行公示和公布。
主动根据以下情况变化对风险管控的影响,及时针对变化范围开展风险分析,更新风险信息:
——法规、标准等增减、修订变化所引起风险程度的改变;
——发生事故后,有对事故、事件或其他信息的新认识,对相关危险源的再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