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政务新媒体的出现和网络舆情生态的改善,网络舆情的相关知识逐渐普及,各地也普遍开始重视网络舆情工作,其应对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但是,不少地方在处理网络舆情时,应对能力和思想观念仍与实际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痛点二:网络舆情应对存在“网上网下两张皮”“治标不治本”等问题。
经过多年实践和探索,各地在网络舆情应对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在应对网络舆情时,变得更加积极与自信。
2016年以来,各地政府舆情回应率大幅度上升,形成网络舆情行业发展的新局面。
但是,网络舆情的发生有着深刻的现实诱因,不少地方在网络舆情应对时,存在“网上网下两张皮”“治标不治本”等问题。
痛点三:同类舆情敏感期问题容易在异地蔓延或者死灰复燃。
这暴露了在应对网络舆情过程中没有很好地将网络管理与现实治理结合起来。
网络舆情应对想要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需要深入思考这些问题:如何将网络舆情生态表层下的社会治理和利益协调纳入综合治理体系?如何将破解网络舆情问题的关口前移,不断提高社会治理有机体的自我免疫和修复能力?如何统筹各地改革发展中长远根本利益和短期局部利益的关系?
网络舆情行业发展建议
数据视角下的产业重构将让舆情行业进入“后舆情时代”。
随着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日臻完善与深入应用,舆情监测行业的“智慧”含量不断提升。
一方面,市场需求逐渐由突发事件的应对扩大至基于大数据的综合管理;另一方面,随着数据价值深挖,网络舆情行业的服务模式随之升级为“数据+咨询”。
与此同时,网络舆情的服务链也从事后修复、事中化解延伸到事前防范。
建议一:研究网络舆论环境下的公共治理。
近年来,网络舆情汹涌而来,在这种形势下,舆情研究机构需要努力研究网络舆论环境下的公共治理,为政府提供舆情分析,进行社会舆论传播力与影响力评估,及时提供准确信息支持和决策参考。
过去十年,人民在线依托“网络问政”和“互联网治理”,有效地构建了社情民意上传下达的畅通渠道,成为推动社会良政善治、助推社会治理能力和执政水平提升的重要帮手。
建议二:舆情应对应该从“事中”“事后”提到“事前”。
在网络舆情监测与应对中,要不断提高网络舆情风险的预警和研判能力。
这其中“舆评”(指舆论环境风险评估)与“环评”(指环境影响评价)并重十分必要。
第一时间把握舆论与信息脉搏,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政府治国理政,社情民意上传下达,防范和化解重大社会风险,实现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议三:及时提升智能技术能力和大数据开发运用水平。
网络舆情的研究和业务模式,需要紧跟技术和市场前沿。
随着网络舆情跟不同行业的结合,网络舆情行业也逐步开始呈现垂直领域市场的细分。
这让网络舆情发生的具体规律、条件和机制纷繁复杂,需要更加深入地探索。
人民在线以舆情一体化解决方案为蓝本,整合现有舆情、资讯与咨询业务,打造覆盖监测、预警、研判、应对、修复、培训、咨询全业务链条的产品体系。
网络舆情防范与对策4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已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
密切关注网络舆情动向、提高网络舆情应对能力、确保网络舆情安全、促进现实与虚拟两个社会和谐,是当前公安机关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的重大课题。
一要超前谋划,突出“早”字。
一是舆情早发现。
要落实24小时无缝值守制,加强网上巡查,特别对易于引起炒作的涉官、涉警、涉富、涉稳等方面的舆情,要高度重视,加强分析研判,强化跟踪监控和舆情引导,切实将舆情控制落实在萌芽阶段;二是事态早掌控。
对可能引起重大负面影响的舆情,要迅速组织力量,全面了解掌握事件的起因、内幕、发展方向以及涉及的重点对象,有针对性地组织综合协调组、舆情监控组、信息发布组和调查处置组,抓住有利时机,引导舆情走向,实现“纷争止、事情了、人气和”;三是情报早互通。
对发现的重大舆情信息,要坚决克服“怕”、“捂”、“冷”等错误作法。
“怕”就是怕惹麻烦,怕引火烧身;“捂”就是掩着盖着,侥幸不被热炒;“冷”就是冷淡麻痹、看水流舟。
要加强信息互联互通,充分发挥领导机关总揽全局优势、部门间资源聚合优势、各主管部门专业办理优势,合力打好网上网下两个战场。
二是应对有序,突出“稳”字。
网络舆情应对工作是一项敏感复杂的系统工程,处置得当,则大事化小、难事化易,反之则小事变大、大事变炸。
在处置中要力求一个“稳”字,以网络稳实现社会稳。
一是甄明实情快速“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