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回复还是跟帖,我们都主张尽量使用网络语言,给网民亲切、轻松的感觉,拉近政府、官员与网民的距离,尽量避免把政府和网民置于矛盾对立的位置。
出于这样的目的,我们平时也要积极参与网络评论,研究其特点和规律,熟练掌握和运用网络语言。
另外,建议网络评论员和主要领导开通微博、注册重点论坛和网站,抽空参与网络讨论,提升个人的网络影响力。
平时与媒体、记者交朋友也很重要,一旦需要,我们可以主动联系媒体和记者,把新闻通稿交给他们发布出去,为我们“正名”。
这样在处置网络舆情时才能占据更有利位置,虽然“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也能起一定的作用,但是没有平时工作中的这些必要准备,在实战中却仍会被动挨打。
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恰当的措施,这个能力也非一日之功,一蹴而就的,必须经过长期的实战和平时的学习、演练才能积累经验,不断提高能力水平。
(六)总结上报。
网络舆情应对处置必须有始有终,总结上报是舆情应对处置的一个必要的“收尾”工作,就是在前面几个阶段的工作完成后,及时总结成功经验,找出问题和不足,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弥补不足的措施,以期今后能做得更好,这也是自我完善和提高的一个必要手段。
同时要注意收集整理痕迹材料,上报给县新闻外宣办和相关职能部门,以备今后查阅和相互交流学习。
经过这些程序和环节,网络舆情处置才算暂告一段落。
五、加强网络舆情应对处置工作的几点建议
1、要领导挂帅,亲自指挥。
在应对和处置重大负面网络舆情时,主要领导必须亲自指挥。
虽然在接受采访和发布新闻信息时,主要领导不一定要上场,但是在处理负面舆情,尤其是涉及民生、拆迁及医疗纠纷、司法不公等负面舆情过程中,“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必须亲临现场,靠前指挥。
这样做,不但便于统筹协调,提高应对处置舆情的反应速度和效率;而且有利于凝聚人心,团结一致,从容处置。
2、要树立守土有责的观念。
虽然县委外宣办、县政府新闻办专门负责全县的新闻外宣工作,但是在发生负面舆情时,其职能是指导、帮助、协调应对和处置工作,但并不是说所有的负面舆情都必须由县委外宣办、县政府新闻办来处理。
舆情信息管理同样采取属地管理原则,涉及舆情的部门单位和乡镇是应对和处置网络舆情的主体,必须积极主动,不能缺位,更不能无所作为,而是应该抓住处置应对的最佳时机,第一时间作出反应,采取恰当的措施解决问题。
如果处置不当或错失了最佳时机,最后“受伤”的仍是自己,政府和官员本人的形象也会大打折扣。
如果面对重大网络舆情置若罔,无动于衷,这就是政府和官员的不作为,事后要依法依规调查,追究相关领导责任。
3、要协调一致,多部门联合行动应对处置。
有句俗话叫“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表明诸事物之间存在必然的有机的联系。
虽然负面网络舆情可能是由一个部门单位、乡镇或者某一组织、某一个人的不当言行引起,但是,他与全县工作大局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任何负面的舆情都有可能给全县造成不利影响,甚至给全县抹黑。
在应对和处置负面舆情时,所有涉及的单位部门、乡镇和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参与解决问题,都要本着“一盘棋的思想”,团结一致,共同应对处置网络舆情。
4,要端正态度,站稳立场,直面问题。
解决问题的态度和措施远比“打圆场”更为重要。
网络的迅猛发展和公众的民主意识、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进一步提升,网民对突发群体事件和负面舆情有着空前的热情,他们迫切希望了解事情真相和问题得到公开、公平、公正的解决,甚至有的人会失去理性的判断。
因此,我们要真心实意地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凭事实说话,抓住舆情的主要矛盾,以真诚态度解决问题,以更加全面有力的措施来化解矛盾。
唯有力戒“鸵鸟政策”,才能尽快平复公众情绪,化解社会矛盾。
5、要制定网络舆情应对处置应急预案。
有备无患,网络负面舆情有时就像定时炸弹,在你不经意中触碰了它的“引线”,就会立即引爆,迅速传播扩散,造成惨重的损失。
“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经常性的“备战”和“演练”是十分必要。
应急预案是我们在极短时间内应对和处置负面舆情时具有指导性、可操作性的纲领性、规划性文件,它的落脚点是综合应对处置规划。
它主要包含以下几大重要子系统:完善的应急组织管理指挥系统(建立领导小组、开展日常工作以及制定完善的工作制度);强有力的应急保障体系(人员、车辆、设备、经费等);综合协调、应对自如的相互支持系统(多部门协同处置);体现综合救援的应急队伍等。
有了应急预案,一旦需要的时候,我们便可以从容不迫地启动应急预案,作出应急响应,有条不紊地处置和应对。
各级各部门应根据各自的工作职能和职责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并把它作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中的考核内容。
通过平时的实战演练提高和查缺补漏加以完善,处置负面舆情就能做到迎刃有余。
网络舆情应对与实战技巧3
一、全面、准确、及时掌握网络舆情
由于互联网具有开放性、互动性和隐密性的特点,在网络上的每一个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对网络事件发表言论、表明态度、参与争辩,这使得网络舆情的传播呈现出载体的多样化,最常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