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应地,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处置,也应当纳入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
制定网络舆情处置应急预案,一要注重实战性。
实战性是制定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处置预案的关键,一切处置预案必须着眼于实战操作。
要预测和模拟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多种情形、程度、影响等,划分不同等级,进行预警和防治。
提高应急处置预案的实战性,要从每一次真实的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中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对应急预案进行滚动修订。
二要注重操作性。
网络舆情处置预案应当具有可操作性,分工明确、职责明确、流程清晰、信息准确、反馈及时,尽可能地实现清单式处置。
所谓清单式处置,就是把网络舆情处置过程进行细化、甚至最小化分解,制定处置清单。
清单式处置的优势在于,能够使参与处置人员排除紧急状态所引发的心理干扰因素,根据清单所列事项,按照正确的流程、科学的方式,有序开展各项舆情处置工作。
三要定期演练。
针对网络舆情处置预案,应当组织各参与部门进行定期实战演练,提高统筹协调处置能力,通过定期演练发现应急预案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预案版本完善和升级。
组织开展定期演练,一个可行的方式是,还原历史上曾经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并根据特定的演练目的设置不同的场景,以达到实战实练的效果。
2023突发公共舆情的管理与舆情应急措施3
突发事件发生后,如果相关管理主体能树立舆情风险的观念,在事件刚出现苗头的时候就注意从事件层面科学处置,积极回应公众关切并履行相关职责,则不至于演化成舆情事件。
因此,公共事件舆情管理应树立风险观念,建立相应的舆情风险评估、风险源清单、监测、信息共享、研判等机制。
从舆情管理角度看,很多突发事件之所以演化成重大舆情事件,皆因当事主体缺乏舆情管理上的风险观念。
突发事件发生后,如果相关管理主体能树立舆情风险的观念,在事件刚出现苗头的时候就注意从事件层面科学处置,积极回应公众关切并履行相关职责,则不至于演化成舆情事件。
因此,公共事件舆情管理应树立风险观念,建立相应的舆情风险评估、风险源清单、监测、信息共享、研判等机制。
通过社会风险评估以减少舆情事件的出现。
脱离了事件的“舆情”就是谣言。
谣言再有迷惑性也相对容易破解,而承载着实际事件的舆情事件应对则不是那么简单。
因此,要避免舆情事件的发生,关键是要避免或者减少公共事件或突发事件的发生。
减少公共事件或突发事件转化为舆情事件,重要的是要做好社会风险评估。
各地区、各部门可以评估下,本地区、本部门所辖范围内哪些政策、哪些决策是可能存在社会风险的,容易引发群体性不同意见的。
对不同风险领域和问题可以进行分类和评级,例如,哪些是高风险且得不偿失可以不做的,哪些是可以通过风险沟通化解的,哪些是暂时无法化解又不得不做而需要进行风险监测的。
突发事件难以杜绝,但通过社会风险评估,可以了解哪些问题或决策在特定时期是容易引发社会关注的,从而在工作过程中尽量依法平衡各方利益,减少社会负面影响,将社会关注减少到最小程度。
开展舆情风险评估以构建舆情风险源清单。
舆情风险评估与社会风险评估不同但又存在交集。
社会风险评估是评价社会对公共政策的理解和接受程度。
经过社会风险评估,有些高风险的政策或决策可以不实施。
舆情风险评估则主要包括两大类:其一是对公共部门日常工作范围内可能存在的舆情风险的、难以避免的问题进行评估,例如治安问题、窗口服务人员的态度问题等。
这一类别的舆情风险评估可以采取历史事件梳理法。
通过梳理以往某一个公共主体所出现的舆情信息,进行归类和分析,归纳出常见的舆情风险源。
其二是经社会风险评估确定存在一定风险又不得不开展的工作。
通过开展舆情风险评估,可以构建起供舆情风险监测的指标体系,从而最大限度实现舆情风险的精准监测。
拓宽适应全媒体发展的舆情风险监测渠道。
随着新媒体技术和平台的发展,传统媒体、门户网站、网络论坛、“两微一端”等在不同事件中的舆情作用各有优势,需要构建适应全媒体发展的舆情风险监测体系和渠道。
现阶段常见的监测渠道有:一是通过舆情监测系统监测。
现在网络舆情监测技术已经相对成熟,基于舆情风险监测指标体系,设定舆情风险监测的范围,可实现系统的自动监测和推送。
二是通过自我网络平台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