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船舶液货舱柜满溢事故的应急处置
1、立即停止液货泵输液作业,关闭管系上的所有阀门;
2、发出液货泄漏报警信号,实施最初的液货泄漏应急反应程序;
3、将事故情况立即通知供货船或液货库码头值班人员;
4、清除泄漏液货和甲板上的液货;
5、清理收集的残余液货应妥善保管,以待日后处理;
6、如果泄漏液货严重,仅由本船船员组织清除难以获得理想效果,应立即向当地液货码头和海事部门求助,请海事机构联系清洁队伍予以协助;
十二、船舶液货舱泄漏事故的应急处置
1、如果船舶正在进行装卸液货作业,则应立即停止有关操作,关闭管系阀门及舱与舱之间的阀门;
2、发出液货泄漏报警信号,实施最初的液货泄漏应急反应程序;
3、将事故情况通知供货船或液货库码头;
4、查明渗漏点;
5、如破漏点在水线以下,应潜水做进一步检查;
6、查出破损处后,将该液货舱中的液货驳入空舱、或其它液货舱、或转卸到液货码头、或过驳到其它液货船上;
7、如船舶发生强酸泄漏时,应首先向海事机构和船公司报告,传递事故信息,争取得到外援,并在确保船员生命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船上现有条件组织人员进行堵漏或采取内部转驳,最大限度减少污染排放量,同时切断通往现场的电源、火源、电路。
8、船舶泄漏不可控的情况下,及时请求外援进行水上过驳,必要时可选择抢滩争取施救时间,以免船体沉没后对未来打捞工作造成困难。
十三、船舶进水事故的应急处置
1、当船员发现船体进水应立即报告当班驾驶员或船长。当班驾驶员或船长根据报告情况迅速发出堵漏信号。
2、听到警报信号后,除固定值班人员外,所有船员应携带部署表规定的器材迅速赶到现场待命,待现场指挥查明险情确定施救方案后,水手应立即测量各舱的水位,向总指挥和现场指挥报告。抢救过程中,还应定时测量,以供领导估计渗漏部位和进水量。
3、堵漏抢险之关键是尽快寻找出准确部位和漏水情况。寻找部位除派人到可以直观的地方检查外,还可用下述方法判断和寻找。
4、检查杂物舱、隔离舱、机泵船、船员宿舍舱等有无进水和渗漏现象。
5、如系液货舱破漏,可参照《船舶液货舱泄漏事故的应急处置》的相关方法进行处置。
6、如系其它舱室破漏,则通知机舱迅速排水,并根据漏洞大小和测量的数据变化,结合船舶倾斜度和吃水差的变化,准确地判断出进水量和进、排水量之差。正确判断险情的发展,采取正确有力的堵漏抢修措施。
7、抢救中应根据水流方向和漏洞部位,正确地使用车、舵操纵。使船舶尽可能保持与水流的相对静止状态,以减少水压和进水量。
8、控制船舶进水的常用方法为:外部敷设堵漏布(毯),舱内(如人能进去)木契、堵漏板堵漏等,并与隔离和排水相结合。船长和驾驶员应根据事态发展及时调整部署。
9、如进水压力较小且进水面积不大,可采用一般密堵顶压或用水泥封堵法堵漏;如进水部位在单独舱室且又无法封堵时,可采用单独封闭舱室法堵漏。
10、如船体破损面积较大且堵不胜堵,船长应报告公司请求第三方的援助,帮助驳货过载和抢险堵漏。当危及到船舶及人员安全时,船舶无法进行自救,船长应报告公司,将船驶到安全水域抢滩或弃船。
十四、舵机失灵事故的应急处置
1、船舶航行时发生舵设备故障,使航向失去控制时,值班驾驶员应迅速启动应急舵,并视航道及水流情况,立即采取减速或停车等措施,控制船舶并报告船长。
2、船长应立即上驾驶台,操纵应急舵,保持航向,船舶正常航行后,由船长决定采取其它安全措施。若应急舵无效,船长应立即采取停车、倒车、抛锚等措施,正确操纵船舶,使船舶避免发生更大的险情。若是双车船,应充分利用双车的作用,来调整船航向,使船舶至安全水域抛锚检修。
3、值班人员应立即按船长指令,发布船舶动态,并保持船舶与各方联系畅通。
4、轮机长必须立即带领轮机人员,查清故障原因,并将处置办法和需要的时间向船长报告,及时检查、排除故障。如轮机部无法解决,要向船长报告,若需锚泊检修时抛锚不可有碍他船航行,水下电缆和取水口区域严禁抛锚停靠。
5、船舶因舵机失灵引发船舶失控导致碰撞、搁浅、触礁、火灾、爆炸、油污染、人员伤亡等情况时,应按相应的应急处置须知进行应急处置。
十五、进入密闭舱室应急处置
1、密闭场所由于长期密闭,舱内因生物或化学因素而消耗氧气,致使舱内缺氧或无氧,或舱内含有大量有害或窒息类(如烃类、硫化氢、惰性气体、二氧化碳等)气体,在未进行充分通风时,如人员进入这种场所,极易发生人员窒息或中毒事故。
2、正常情况下,如无特殊情况任何人不得擅自进入封闭舱室。如确实需要,在进入封闭的舱室之前,应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
3、进舱要取得船长的允许,并由专人负责指挥,落实人员进舱的安全措施;
4、进入密闭场所作业之前,尤其是高温情况下,应对密闭场所充分进行通风。对不能在作业前开舱或多层次封舱的舱室,应在作业过程中分次通风,通风后应达到规定要求,作业人员方可进入。
5、过充分的通风后,必要时还必须对该舱室进行检测,作业环境中的氧气含量应为18-21%,二氧化碳含量应不大于2%,烃气含量不大于4%。检测人员进入密闭场所时,必须配戴隔绝式呼吸器。
6、如情况紧急,急需进入密闭场所作业,则作业人员必须配戴隔绝式呼吸器和救生绳,禁止使用过滤式防毒面具,救生绳索应有专人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