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初中生常见心理问题及疏导5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欢迎大家阅读和参考。
初中生常见心理问题及疏导1
当前,初中生的心理问题尽管通常都指向一个或多个具体事件,但大致可归结为以下几类:学习心理障碍、异往问题、人际关系问题、亲子关系问题等。
一、学习心理障碍。
初中阶段是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最后三年,学习课程繁多。
学习任务加重,教师的要求、家长的期望,使正处于半成熟、半幼稚期的初中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当他们认为自己无能为力时,心理危机就出现了。
因为初中生尚不能确切地评价和认识自己的智力潜能和能力水平。
很难对自己做出一个全面而恰当的估价,往往凭借一时的感觉对自己轻下结论。
这样就导致他们对自己的自信程度把握不当,几次甚至一次的偶然成功。
就可以使他们认为自己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人才而沾沾自喜;几次偶然的失利,就会使他们认为自己无能透顶而极度自卑。
这两种情绪往往交替出现于同一个初中生身上。
针对这一特征,我们可以借助归因训练来应对。
归因作为一种认知变因,对初中生的自我评价和学习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有研究表明。
着重学生努力的归因可以增强学习的动机,因为努力是可控制的、不稳定的因素,当归因于努力而不是其它难控制的因素时。
学习的成功就会增强学习的动力。
当学习失败时,把失败归于缺乏能力的学生和把失败归于缺乏努力的学生。
因为能力是不可控的、稳定的因素,它会使学生产生一种自我无能的感觉,对进步的学习要求失去信心。
因此。
积极进行以“努力定势”为主要目标的认知归因训练,引导初中学生从自身内部可控的因素去归因。
可以充分挖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积极努力去完成各种学习任务,从而减轻学习压力。
因此对学生的一次鼓励和赞美,往往比多次批评和指责要有效得多。
二、人际关系问题。
正常的人际交往与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的社会化与人格健全发展的必经之路,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
通过平日观察发现,初中生的人际关系与学业成就二者之间密切相关。
国外的研究表明,被群体高度接受的学生的平均成绩显著高于被群体拒绝的学生。
闭锁性和开放性并存是每个初中生都会体验到的一个心理发展阶段,如果不能在其中找到恰当的平衡点,或在与他人交往中显得自卑、忧虑、不合群,或过于频繁的广交“朋友”,就会影响到正常的学习生活,甚至由于交友不慎导致身心发展扭曲。
由此可见,尽管初中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和身心健康发展,但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也是该阶段青少年亟需解决的问题。
根据心理学的需要理论,交往与归属需求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这种需求促使个体与周围的人发生联系,结成特定群体。
在初中时期,主导需要是由安全以及好奇的需要转变为以独立需要为中心的各种新需要。
在对待人际交往存在缺陷的学生时,教育者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倡导以平等为原则的同伴交往,通过活动,引导并鼓励他们积极参加,使之获得情感上的满足;二是要设法校正他们在人际交往中的错误观念和不良情绪行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三是教育班级中的其他成员正确对待他们,使其他同学与人际交往有障碍的学生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
三、异往问题。
研究表明,由于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及全球性气候条件的变化等,个体青春发育期普遍存在着提前趋势。
初中生由于性的成熟,对异性产生了好奇和兴趣,萌发了与性有联系的一些情感体验,滋生了对性的渴望,但又不能公开表达这种愿望和情绪。
所以,他们会有某种压抑感。
如果这个问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及时解决。
必然会给他们的心理、日常学习生活,乃至今后的发展带来巨大的不良影响。
大多数初中生对于性征的出现和性意识的产生是始料未及的,由此引发的紧张和不安有可能导致注意力分散,记忆力减退,甚至出现失眠头晕等症状。
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利用生理课或班会课开展多种活动,消除性的神秘性,让学生消除对人体的好奇,懂得如何克制自己的性意识。
同时,注重把性知识教育和理想前途教育结合起来,转移学生过于集中在性方面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