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饭前用84抹布擦餐桌,不吃生冷食物;夏天少吃冷饮,不喝生水,瓜果洗净削皮,不吃变质的食品。幼儿加强营养,不挑食,注意休息,避免日光暴晒,防止过度疲劳而降低抵抗能力。
(7)保持活动室或家庭环境卫生,经常开窗通风,至少每两小时开窗一次,每次通风半小时以上。垃圾及时清理、消毒。
4、开展"我是卫生小卫士"活动。
(1)比比谁的小手最干净。
小朋友们都知道了手足口病是怎么回事,也知道了预防手足口病的方法,现在,咱们就来比一比谁洗的小手最干净。以小组为单位洗手,选出洗手最认真的小朋友。
(2)比比谁的衣服最干净。
由幼儿当裁判,选出衣着最干净的小朋友。
(3)评选出"卫生小卫士"进行奖励。
幼儿园小班预防手足口病教案范文4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少年儿童和成人感染后多不发病,但能够传播病毒。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包括肠道病毒71型(EV71)和A组柯萨奇病毒(CoxA)、埃可病毒(Echo)的某些血清型。EV71感染引起重症病例的比例较大。肠道病毒传染性强,易引起暴发或流行。为指导各地做好手足口病的预防控制,制定本指南。
一、目的
(一)指导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肠道病毒病的疫情报告和监测;
(二)指导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
(三)指导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开展公众预防和疫情应急处置。
二、病原学
三、流行病学
(一)流行概况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的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此病流行的报道。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道该病。1958年分离出柯萨奇病毒,1959年提出手足口病命名。早期发现的手足口病的病原体主要为Cox A16型,1969年EV71在美国被首次确认。此后EV71感染与Cox A16感染交替出现,成为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
手足口病流行无明显的地区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冬季的发病较为少见。该病流行期间,可发生幼儿园和托儿所集体感染和家庭聚集发病现象。肠道病毒传染性强、隐性感染比例大、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在短时间内可造成较大范围的流行,疫情控制难度大。
(二)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人是肠道病毒唯一宿主,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肠道病毒主要经粪-口和/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泡疹液而感染。是否可经水或食物传播尚不明确。发病前数天,感染者咽部与粪便就可检出病毒,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
幼儿园小班预防手足口病教案范文5
活动目标:
1、了解手足口病的传染方式和发病的症状。
2、能说出预防传染病的方法。
3、增强幼儿预防疾病的意识。
活动准备:手足口病资料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疾病概述
1、传播方式:
该病传播方式多样,以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为主。病毒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间接接触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如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亦可经水感染。手足口病全年中都有可能发病,6-8月份为高峰期。这种病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发病的年龄从4个月的婴儿到30岁的成人,但以3岁以下的婴幼儿发病率最高。
2、症状:
潜伏期2—5天,初期:低热,困倦、头疼、咳嗽流涕,食欲不佳;之后粘膜出现疼痛性小泡。并发症:脑膜炎、脑炎、心肌炎、迟缓性麻痹、肺水肿。
(二)、预防措施
师:我们了解了手足口病的传播方式和发病的一些症状,那怎样预防手足口病的传染呢?(老师幼儿共同讨论)
1、不去人多的公共场合。
2、多吃蔬菜和新鲜的水果,多运动增加抵抗疾病的能力。
3、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注意保持口腔卫生,饭后漱口
4、饭前便后要洗手,掌握洗手的正确方法和顺序。
正确的洗手方法是个人良好卫生习惯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可以有效的防止肠道病毒的传播。教会幼儿按六步洗手法正确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