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等级划分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按事件的严重程度分为4个等级:
Ⅰ级事件(警告事件):非预期的死亡,或是非疾病自然进展过程中造成永久性功能丧失。
Ⅱ级事件(不良后果事件):在疾病医疗过程中是因诊疗活动而非疾病本身造成的病人机体与功能损害。
Ⅲ级事件(未造成后果事件):虽然发生了错误事实,但未给病人机体与功能造成任何损害,或有轻微后果而不需任何处理可完全康复。
Ⅳ级事件(隐患事件):由于及时发现错误,但未形成事实。
四、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的原则
(一)Ⅰ级和Ⅱ级事件属于强制性报告范畴,报告原则应按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国家卫计委《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报告制度的规定》以及我院相关规章制度执行。
(二)Ⅲ、Ⅳ级事件报告具有保密性、非处罚性和公开性的特点。
1、保密性:该制度对报告人以及报告中涉及的其他人和部门的信息完全保密。
2、非处罚性:报告内容不作为对报告人或他人违章处罚的依据,也不作为对所涉及人员和部门处罚的依据。
3、公开性:医疗安全信息在院内通过相关职能部门公开和公示,分享医疗安全信息及其分析结果,用于医院和科室的质量持续改进。公开的内容仅限于事例的本身信息,不涉及报告人和被报告人的个人信息。
五、职责
(一)医务人员和相关科室
1、识别与报告各类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并提出初步的质量改进建议。
2、相关科室负责落实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持续质量改进措施的实施。
(二)医务科
1、指派专人负责收集有关诊疗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表》,并对事件进行汇总、统计和分析。
2、负责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知识培训。
六、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上报
(一)发生或者发现已导致或可能导致医疗事故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时,医务人员除了立即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损害扩大外,应立即向所在科室负责人报告,科室负责人应及时向医务科报告。
(二)Ⅰ、Ⅱ级事件报告流程
1、主管医生或值班医生在发生或发现Ⅰ、Ⅱ级事件时,应按我院相关规章制度的程序进行上报。
2、当事科室需在1个工作日内填写《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表》,并上报到医务科。
(三)Ⅲ、Ⅳ级事件报告流程
报告人在2个工作日内填报《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表》,并上报到医务科。
七、门诊、急救中心、临床科室、医技科室主任为第一责任人同时作为本科室报告人。
医疗质量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3
为了鼓励全院职工及时、主动报告医疗不良事件,通过及时分析原因,采取相应措施,最大限度地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以达到持续改进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的目的,特制定我院医疗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一、医疗不良事件的定义分级
医疗不良事件是指临床诊疗活动中以及医院运行过程中,任何可能影响病人的诊疗结果、增加病人的痛苦和负担并可能引发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以及影响医疗工作的正常运行和医务人员人身安全的因素和事件。
医疗不良事件等级划分:按事件的严重程度分4个等级。
Ⅰ级事件(警训事件)—非预期的死亡,或是非疾病自然进展过程中造成永久性功能丧失。
Ⅱ级事件(不良后果事件)—在疾病医疗过程中是因诊疗活动而非疾病本身造成的病人机体与功能损害。
Ⅲ级事件(未造成后果事件)—虽发生了错误事实,但未给病人机体与功能造成任何危害,或有轻微后果而不需要任何处理可完全康复。
Ⅳ级事件(临界错误事件)—由于及时发现,错误在对患者实施之前被发现并得到纠正,患者最终没有得到错误的医疗护理服务。
二、医疗不良事件所属类别
根据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所属类别不同,划分为7类:
1、病房诊治问题:包括错误诊断、严重漏诊、错误治疗、治疗不及时、院内感染等。
2、不良治疗:包括错用药、多用药、漏用药、药物不良反应、输液反应、输血反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