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对创设教学情境重视不够。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只重视运算原理、运算顺序和运算技巧的教学,在教学中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通过粉笔、黑板枯燥地讲解教材内容,忽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忽略在教学中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把导入新知识、开展新课程以及知识的讲解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更加完善。通过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忽略新旧知识的衔接。任何学科的知识都是相互联系的,通过复习旧知识可以成功导入新知识,而学习新知识又离不开旧知识做基础。有些教师却不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总是孤立地讲解某一方面的内容,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没有系统的认识,容易产生学了这个忘了那个的现象。基于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进行认真分析,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更加全面、系统,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师生间缺乏交流和互动。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教师只是注重学习成绩的提高,在教学中采用灌输式教学一味地讲行知识的讲解,并且通过题海战术加强对学生的训练,但是却忽视了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致使教师对学生的学习需求缺乏了解,不能按照学生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小学生在上课时不能太久地集中注意力,如果教师整堂课都在讲解,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甚至厌学,反而不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二、改进小学数学教学的措施
1、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小学生认知事物还处于感性认识阶段,对抽象的数学知识没有动态的认识,致使学生感到数学知识难以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积极为学生搭建自由发挥的学台,通过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对知识有感性的认识。通过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在培养学生兴趣的同时,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对所学知识有全面系统的认识,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互动。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及学生间的互动交流至关重要,通过师生间的交流,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接受能力以及掌握知识的情况,以便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桃树学讲度,有针对性地学习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同时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还能增强学生间的团结,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3、把理论教学与实践结合起来。由于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不容易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教师可以针对小学生对身边事物感兴趣的特点,把学生熟知的事和教学联系起来,使学牛对课堂上无法理解的知识在实践中得以解决,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数学知识、探索数学规律。
4、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和衔接。学生接受知识需要一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过程,而且数学知识的关联性比较
强,前面所学的知识往往是为后面的学习打基础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知识间的衔接,在上课前通过复习旧知识导入新知识,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应用旧知识,这样才能加强知识的联系,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教师还要把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引入到数学课堂上,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这样在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还增加了学生的知识量,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师要不断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通过师生间的交流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所学知识,从而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果。
小学数学教学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5
一、存在的问题
小学数学新课程已实施了六年。六年来,小学数学教学已经从新课程开始实施时的兴奋转向冷静,从华丽走向朴实。
新课程实施后,数学教学发生了一些变化,回顾六年,感到确存在着一些共性的问题:
1、教师方面
从目前情况看,师资水平发展不均衡,差异较大。大多数的数学教师都是勤勤恳恳努力地工作,但是从课堂教学、质量检测中都能清楚地看到存在明显的差异。
一是教师对数学课程标准理解不到位。一些数学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意义、目标和改革的方法的理解和行动表现出来很不平衡,教师数学素养及对新课标的新教学理念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有的课堂教学是“穿新鞋,走旧路”;有的只满足于课堂的热热闹闹,忽视了最基本的双基教学。有的是还没有转变教学观念。
二是课堂教学技能存在缺陷,在教学的课堂组织、提问设计、反馈调控、评价方法等课堂教学技能上有差距。
三是数学专业素养不高,对新课程教材的体系不明确,把握教材有偏差,不能根据课程标准思想合理利用教材。例如对统计、几何知识、方向与位置等教师不明确学生的基础怎样,教学后应达到的要求。
2、课堂教学方面
教学目标明确是对教师的最基本要求。每位教师都承认自己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明确了,但在我们的检查调研中,教师的教学目标定位往往是学习哪几题,或只要基本知识的目标。教学目标不明确,表现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认知领域的目标而轻视情感领域的目标。只注重文化知识的教学而轻视学生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学习方法的培养等等。
一些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流于形式,缺乏学生的独立思考的时空;有的小组合作学习在很短的时间内讨论讨论,动动手,再让一个学生起来汇报,其他补充,为合作而合作,未能认识和把握合作学习。
新课程提倡激励性评价,因此在课堂上,经常听到的是“嘿,嘿,你真棒!”的表扬声。有些学生仅仅是回答了一个简单的问题,或者重复别人的发言,那么这样的表扬就有违发展性评价的初衷了,也有些教师对一些学生的错误回答也不是马上加以纠正。同时还有一种现象是课堂教学自始至终没有什么评价,只是“对”和“错”两字。
3、教学管理方面
从学校的层面看,教学管理往往是教师备课是否完成,批改是否完成,上课到位了没有,学科成绩怎样,然后作一个质量分析报告。其实比较忽视的是数学学科组的建设,教师在具体工作中缺乏一些技术性指导。
4、学生层面
数学学习缺乏兴趣,课业负担重,重复机械的内容很多,要求的规矩很多,部分学生已产生畏惧心理。
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负担偏重表现为:数学课上的枯燥无味,下课后又超量布置作业,学生穷于应付;有些教师拔高教学难度;由于竞争激烈,学校、家长都对孩子给予了较高的期望,对孩子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小学生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心理焦虑严重。
二、课程标准精神
在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在各个学段中,《标准》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
《标准》中不仅使用了"了解(认识)、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刻画知识技能的目标动词,而且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从而更好地体现了《标准》对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
三、目前想到的一些解决办法
1、读懂《数学课程标准》,读懂教材,创造性地用好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我们有些教师认为现在的数学课难备难上,比如现在有的教师上四年级下册的简便运算,说教材上只有几个例题,但要求掌握的类型有许多,应怎么教,怎样是达到教学要求。是不是教材难度增加了?其实还是对《数学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理解问题。
我们要在读懂新《数学课程标准》前提下,对小学数学的教材有大致的认识,多看几册教材,而不是上到哪里看到哪里。这样才能去整合教材,重组教材,创造性地用好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2、加强数学教师队伍建设
首先是加强学校数学学科组的建设。要大力倡导教师间的团队合作,而不是单干,一所学校的数学教学需要的的是一支数学教师队伍,而不是一个。其次是充分发挥教学骨干力量的示范、引导作用,通过校本教研等形式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