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俗话说:教是外因,是条件;学是内因,是根本。
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起作用。
因此,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介绍数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和数学趣事趣题,使学生对数学逐渐产生兴趣。
只有先让学生爱数学,喜欢听数学课,才能逐步提高他们的数学成绩和数学素养。
课堂上教师要关心爱护学生,在参与和引导学生的认知活动中,要保护他们的人格和自尊心,保护每一个学生的独创精神。
哪怕是不尽完美或者是微不足道的见解,教师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丝丝甜美。
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游戏里体验,从操作中感悟。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不是消极被动的受教育者,而是自觉的积极的参加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与水平状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符合和适应学生学习的情境,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去获取知识,自觉地训练技能,以达到教学的目的。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任何时候也代替不了学生的“学”,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孔子说:“好学者不如善学者,善学者不如乐学者”。
因此,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学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才能使学生的素质全面提高,才能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
例如在学习“游戏的公平与不公平”这一节课,我先请两个同学甲、乙上台做一个抛掷两枚硬币的游戏,游戏规则是:抛出两个正面——甲得1分,抛出其他结果——乙得1分,先由甲抛掷10次,乙记录得分,再由乙抛掷10次,甲记录得分,最后统计得分,得分高的人获胜。
我请两组同学上来做游戏,然后请同学们判断这个游戏是否公平,学生们先黑板上的数据直观感受到这个游戏不公平,于是请同学们思考这个游戏不公平的原因何在,学生们经过分析,得出获胜机会各为25%与75%。
采用这们的方式来学习知识,学生很感兴趣,不仅任务完成得特别好,而且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而且巩固了学生在可能性方面的知识。
不断地变化课型与教法,唤起学生的有效注意。
小学生活泼好动,求知欲强,但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因此每堂课都应考虑用学生喜欢的方式进行教学。
三、用直观教具、学具,此时无声胜有声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在当前可以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学习得轻松愉快,而且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将产生持续性的影响。
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满足他们的好奇心,让学生发自内心的想学数学、乐学数学、以至学会。
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设计了这样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剪一剪、拼一拼,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研究它的面积计算方法。
然后教师再利用直观教具和学生一起拼图,通过拼成的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比较,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通过系列活动,让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全过程,学生一步步获取知识,充分体验了探究知识的快乐和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学习信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四、变换角色,激发兴趣
数学接触的都是些枯燥无味的数学符号、概念,单调的计算公式、法则。
因此,教师应采用愉快教学法,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因势利导,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
如:教学“乘法的一些简便算法”时,我设计了一个学生考老师的游戏,学生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式,我直接答出得数。
听说要考老师,同学们可来劲啦!当老师快速、准确地答出考题结果后,学生又惊奇又羡慕,真想知道个中缘由,从而激发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
五、创设问题情景,以疑激趣。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但又是高度概括、精炼的,如何将精炼、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相关联,这就为教师创设生活情景提出了要求,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由于好动、自制力差,有意注意时间短,如果此时教师灵活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情景,必能延长学生有意注意时间,学生在数学情境中知识得到运用,人际交往能力也潜移默化地得到了提高。
例如:在教学《分类》一课中,我采用故事的形式,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景:“兔妈妈的生日快到了,小白兔和小灰兔正忙着给妈妈准备生日礼物呢!你瞧,小白兔准备了什么?你能一眼看出来吗?”出示整齐有序摆放的3棵白菜,4根萝卜,5根香蕉。
结果,学生一眼就看出来了。
然后接着问“小灰兔又准备了什么呢?你也能一眼看出来吗”出示杂乱放的苹果、手套、挑子,橘子图,然后拿掉图片。
第一遍学生看不清楚,第二遍学生数不清,于是我就问:“为什么小白兔的礼物,你们一眼就看出来了。
而灰兔的礼物却看不出呢?”下面的学生马上接道:“因为小白兔的礼物是一样一样放的,很整齐。
小灰兔的礼物放得太乱了”,又有学生接着说道:“只要把小灰兔的礼物像小白兔一样分一分,一样一样地摆出来,我们就清楚了”。
于是,我就顺水推舟,导出课题“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