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增强防范高温中暑事件的意识,切实做好人员、技术、物资等应急储备工作,准备足够的防中暑药品.
2、部门联动,分级响应。一旦发现高温中暑气象条件或高温中暑事件的苗头,要根据高温中暑事件的预警级别,做好校内高温中暑事件的监测预警。
3、加强管理,规范有序.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编制有针对性的制定高温中暑事件应急预案,确保及时、规范、有序地处置高温中暑事件.
4、依靠科技,依靠群众.提高高温中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对师生进行相关的健康知识宣传,强化防范意识,提高自救和互救能力。
三、具体措施
1、高温中暑事件的责任报告人
学校全体教师均为责任报告人。
2、高温中暑事件的报告程序
高温中暑事件发生时,要在当日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
3、高温中暑事件的预测、预警
建立高温中暑事件预测、预警机制。根据上级气象行政主管机构和卫生行政部门开展高温中暑事件的预测分析,确定预警发布的级别.
四、预警处置措施
1、一级预警(红色预警)
高温中暑事件级别达到Ⅰ级,且高温中暑气象预报级别达“极易发生中暑”,高温天气还有持续或加重趋势的。
a、积极主动地开展高温中暑病例的报告工作,及早发现病例并采取应急处置措施;
b、强化防暑降温知识宣传;
2、二级预警(橙色预警)
a、进一步加强对高温中暑病例的报告工作;
b、进一步加大宣传防暑降温知识的力度,强化全体社会公众防控高温中暑的意识;
3、三级预警(黄色预警)
高温中暑事件级别达到Ⅲ级,且高温中暑气象预报级别达“较易发生中暑”以上,高温天气还有持续或加重趋势的。
a、加强对高温中暑病例的报告工作;
b、开展多种形式的防暑降温知识宣传,强化师生的高温中暑防控意识;
4、四级预警(蓝色预警)
a、开展高温中暑病例的报告工作;
b、开展防暑降温知识宣传,增强师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五、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学校各部门要按照各自的职能,积极做好高温中暑事件的应急准备工作,确保事件发生后快速响应、科学处置,共同应对高温气象条件引发的高温中暑事件。
2、物资保障
后勤要做好高温中暑防控药品等物资的储备工作。
3、通讯与信息保障
保障信息通讯的通畅,保证事件应急响应的信息能够及时上通下达。
4、宣传教育
学校要利用广播、班会等形式宣传防暑降温知识,增强自我防护意识.
六、名词术语
中暑:在本预案中,中暑是指由高温气象条件直接引起人员出现轻症中暑或重症中暑的临床症状,并能排除普通感冒、急性胃肠炎等疾病引起的相关症状,可以考虑诊断。
轻症中暑,临床表现为头昏、头痛、面色潮红、口渴、大量出汗、全身疲乏、心悸、脉搏快速、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升高至38.5℃以上。
重症中暑,包括热射病、热痉挛和热衰竭三种类型,也可出现混合型。其中:
热射病(包括日射病)亦称中暑性高热,其特点是在高温环境中突然发病,体温高达40℃以上,疾病早期大量出汗,继之"无汗”,可伴有皮肤干热及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