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查询
首页 办公文秘
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优秀课题5篇
大小:28.46KB 4页 发布时间: 2023-08-01 15:34:27 7.83k 6.7k

今天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优秀课题5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欢迎大家阅读和参考。

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优秀课题1

一、问题的提出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战略要求

“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的命题已得到教育界的共识,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也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革命性影响”的核心内涵是融合创新,其重要特征就是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发展,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发展是现阶段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核心目标。当然,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涉及多个领域,如课程教学、管理服务、教学研究、教育治理等。在众多领域中,学校教育是最根本、也是最核心的应用领域。而学校教育中,课堂教学是主阵地,因此,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是其核心内容。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是教育信息化从量变到质变发展的必然趋势

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是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础上提出的新命题,是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发展的新阶段。从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发展历程来看,主要经历四个阶段:起步、应用、融合、创新。相应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融合过程也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计算机辅助教学阶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阶段。计算机辅助教学阶段是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第一个阶段,主要强调信息技术作为教师教学的辅助工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则强调利用信息技术构建新型的教与学环境、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提升教与学的效果,其目标是变革传统的教学结构;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阶段则是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更高阶段,其核心内涵是融合创新,与前两个阶段的最大区别在于“变革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它不再是信息技术的“修修补补”式应用,而是要实现全方位的结构性变革。从这几个阶段来看,融合阶段是量变到质变的关键过程。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是松滋市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现阶段,松滋教育正处于从基本现代化向实现教育现代化跨越的关键时期。在市教育局的领导下,松滋教育信息化无论在整体规划、系统设计、装备投入、技术引进,还是在理念更新、课程整合、网站开发、师资研培、国际合作、创新应用等方面都走在爬坡上坎的阶段,迫切需要深入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

(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是实验学校学校升级转型的迫切需要

实验参与单位、各中小学,正面临着提升学校品质,提升教育内涵的需要。如何强力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以信息化推动学校现代化建设,抢占教育的先机和制高点,迫切需要松滋教育人立足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作出全新的理性思考和实践回答;迫切需要以教育信息化为抓手,引领学校教育升级转型,促进学校教育现代化内涵建设,谋求在新一轮发展中取得新突破、实现新发展。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融合:

什么是“融合”?《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几种不同的事物合为一体”。“融合”相对应的英文是"fusion",其含义为“交融和一体化”。关于“融合”的理解,无论是汉语的释义还是英语的解释都在强调成为一个整体或一体化。也就是说,融合不是将两个或多个事物简单相加,而是强调基于新的需要和更高的目标而将两个或多个事物通过一定方式聚合在一起,以便发挥其新的、更大的功能。基于以上认识,“深度融合”可以理解为基于新的需要和为实现更高的目标,运用一定的方式和手段将两种或多种事物更加深入地糅合为一个整体。

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

当前学术界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的理解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一是将信息技术作为课程教学的一部分来理解。认为现代信息技术是促进课程教学变革的核心力量,它能够实现课程的开发、再造、生成等功能,也能够实现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促进教师有效的教、学生有效的学等功能。

二是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融入课程教学。认为对于课程教学来说,信息技术应该作为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课程教学的各个层面,使学习内容的组合更加合理、清晰,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更加优化。

三是将信息技术作为一门课程来理解。认为信息技术是信息时代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应该将其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中作为一门课程开设,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升学生获取信息、整理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四是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课程教学环境来理解。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改变以往教师中心的教学环境和教学结构,营造一种更有利于教师和学生互动的、新型的教学环境。

上述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融合的认识,为本研究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提供了广阔的思路。同时也发现上述认识都是从技术、课程教学、教与学的环境等条件性要素出发去考量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没有将学生的发展作为考量两者深度融合的出发点。学生发展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的理由,只有站在学生发展的角度定位它们之间的关系、探究它们融合的方式与途径以及展望它们的发展趋势才有意义,才符合教育研究和教育行动的价值追求。

基于以上分析和认识,本研究认为,促进学生发展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的出发点和归宿。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的理解一定要超越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教学环境等条件性要素,站在学生发展这一本质性要素的立场来考量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问题。

鉴于此,我们可以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理解为:为了更好地发挥课程教学的育人功能,在满足学生学习需要的前提下,按照学生的认知特点、时代特征和课程教学的本质要求,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通过聚合和推送优质课程资源、提供智能化的学习分析、进行科学合理的人机分工和营造既能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突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信息化教学环境来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三、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本课题研究价值与创新之处

研究现状:

近年来,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表现在:

(1)信息化教学环境得到了大幅的改善,特别是“三通两平台”工程的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信息化教学资源和技术工具不断丰富,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3)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实践模式层出不穷,如不断涌现的多媒体教学模式、基于电子书包的教学模式、基于网络的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模式等促成了传统教学方式的转变;(4)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断提升,特别是在国家实施的《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推动下,教师的理念和能力都有了快速的提高。

然而,在繁荣发展的背后,仍然存在不少问题,面临诸多困难。这些问题和困难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基础设施建设可持续性不高、资源适应性不强、技术服务不力、融合程度不深等,同时一线教师对深度融合的探索和实践大多还是偶一为之,主要是在示范课、评比课中,在日常教学中,融合的层次以及模式的创新还有待深化。当然,这些问题也反映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是一个系统化工程,涉及学校的信息化环境(包括硬件环境和软环境)、课程、技术、教师等多个方面。已有研究从系统要素、教师能力、技术设计等方面进行了较多的思考,而基于课程视角的审视还比较少。

课程是融合的立足点,从课程视角反思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的问题,有利于我们抓住问题的本质。从这一视角出发,当前的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除了上述问题外,还有下面两个问题值得我们注意: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的目标虚化

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和依据,其对深度融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的实践中,由于对深度融合本质的模糊理解,大多局限于形式上的改变,特别是教学资源的丰富以及教学方式的改变上,而对融合的目标缺少思考和设计,这在现实中有很多表现,如教学模式机械套用,为用而用的表演式教学以及内容搬家的灌输式教学现象普遍存在等。在这些现象背后,实践者很少思考融合的真正目标,或者是对传统灌输式教育目标的加强和巩固。前面谈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的目标是多层次的,从外在形式来看,融合是要打破传统单极化的教学结构,走向一种双主教学结构。从内在本质看,融合是在信息化时代人才需求变化背景下提出的新要求,它是以培养21世纪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实践。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跨学科思维缺失

受传统分科课程的影响,实践中的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绝大部分还是停留在单学科的融合层次,信息技术对跨学科融合的支持及其应用非常少见。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并非局限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或“学科教学”的融合,它超越了单学科融合的含义,越来越强调信息技术在学科间联系和跨学科融合中的作用。我们知道,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要将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传授式教学变革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面向真实问题的探究式、合作式教学。而传统分科课程在培养学生解决真实世界问题能力方面的弊端非常明显,跨学科融合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教育的主流和趋势。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需要跨学科课程的融合,从知识本位走向能力素养本位,从客观知识走向真实问题。

研究价值:

国家大力支持信息技术与教育课程的深度融合,主要是由于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对教育发展有巨大的价值。具体来说,主要有三方面的价值。

第一,顺应师生生活方式的转变,增加师生互动空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APP的出现,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QQ、微信、微博,以及贴吧等。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社交平台建立班级互动群,或者班级的官方账号,相互分享教学资料,以提供给学生们复习。并且,教师和学生完全可以通过社交平台进行学习难题的解答。这样,既适应学生的生活而增加了学生的学习渠道,又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互动空间。

第二,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资源,增加课程教学内容的广度。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只能够依靠课本内容展开教育活动,导致教育资源被严重限制在教育课本之内。而当下的信息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学习APP有海量的学习资料,并且有专门用于各个学科的教学资源网站。师生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根据学习过程中的需要,查找相应的资料,以提高知识面的广度。

第三,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缺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一般都是按照“老师照着课本讲,学生跟着老师思路听”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极其容易产生疲乏情绪,从而丧失了对于学习兴趣。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手段,让学习过程更加多彩和有趣。例如,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播放有趣的教学视频,或者制作精美丰富的PPT,以引起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从而能让学生保持高度的注意力,以提高学习效率。

第四,提升学校教育质量,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松滋市日前已经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如何抢抓机遇、乘势而上、跨越发展,紧跟松滋教育快速发展的步伐,如何打造松滋教育新的增长点,如何给飞速发展的松滋教育充实新的内涵,这是松滋市中小学亟需思考的重大课题。

本课题研究旨在以教育信息化为抓手,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为切入点,丰富厚实教育现代化内涵,让信息化成为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加速器,成为促进教育现代化内涵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元素。努力探索一条立足学校实际,且切实可行的又好又快的发展之路,建构鲜活的生态发展样本,为区域同类型学校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和实践借鉴。

反馈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Copyright @ 2016 - 2024 经验本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07888号-1 客服QQ:2393136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