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报告人
各级医疗机构、灾民安置点收集信息的卫生人员和乡村医生。
(二)报告方式
填写报表和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进行直报,如网络不通,需电话报告。
(三)报告内容
发现霍乱、甲肝、痢疾、感染性腹泻、流感、疑似传染病相关死亡及疑似传染病聚集性病例时,应立即进行报告。其它传染病按正常程序进行报告。
(四)监测信息收集方式
尚在正常运转的医疗机构以及定点收治灾区伤员的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如发现法定报告传染病,按照传染病相关报告规范进行网络报告。
灾民安置症状监测表(详见附表)由医务人员负责填写,交由现场搜索或收集信息的卫生人员进行汇总上报。在未设固定医疗点的安置点,应指定人员每天在安置点询问了解疾病症状和发生人数等,向收集信息卫生人员报告。
(五)症状监测
在灾民安置点开展发热伴呼吸道症状、发热伴出疹、腹泻水样便、腹泻血便、急性黄疸、脑炎或脑膜炎、其他发热性疾病、食物中毒、咳嗽伴咳血、淋巴结肿大(颈下、腋下、腹股沟)等监测。
(六)疑似传染病相关死亡、疑似传染病聚集性病例报告
医疗卫生人员发现疑似传染病相关死亡、传染病聚集性病例后,应立即进行上报。如符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则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规范进行网络直报或以其它适宜方式上报。
(七)监测数据汇总分析
对收集的信息应综合分析,分析的主要指标包括分病种和症状监测新发病人数、死亡人数、罹患率和死亡率,分年龄组的发病数、死亡数、罹患率和死亡率,发生地点、变化趋势等。
二、生活饮用水监测
(一)内容
包括饮用水水源选择与卫生防护、临时性供水点监测、饮用水消毒和饮用水水质检测等。
(二)区域
所有受灾地区集中式供水点、受灾现场及生活区域、居民分散式饮水点等关键区域和场所。必要时,可根据实际情况扩大采样地域和场所。
(三)水源选择与卫生防护
1.水源选择原则:选择地表水为水源时应当尽量选用水量充足、水质良好、便于取用和防护的地表水。应当优先选用防护设施完善的水源。
2.水源卫生防护:水源地应当设置隔离墙(栏)、警示牌等并有专人看管。取水容器、贮水池、贮水罐以及输水管道等,用前必须进行全面冲洗和消毒。取水应采用专用水桶。
(四)临时性供水
1.瓶装水运输方便,水质安全,可用来解决应急饮水问题。
2.建立临时水处理设施。根据水源水质情况选择适宜的水处理设备。
(五)饮水消毒
根据消毒剂的用量要求对生活饮用水进行规范消毒,加入消毒剂后,放置30分钟,检验水中余氯应大于等于0.5mg/L。另外,煮沸消毒是十分有效的灭菌方法,一般将饮水煮沸时间保持5分钟以上。
(六)水质检测
使用现场快速检验设备检测余氯等消毒剂余量。不能进行现场快检的水质指标,应及时送实验室检测。
灾区的临时供水应当进行日常监测,主要指标包括:总大肠菌群、菌落总数、消毒剂余量(一般为游离余氯)、色度、臭和味、浑浊度、pH值、氨氮、硝酸盐,根据水质污染情况,应当及时调整监测指标。
三、预防性消毒
(一)环境消毒
1.环境:对室内外环境进行彻底的环境清污,在改善环境卫生基础上进行一次彻底消毒处理,做到先清理、后消毒、再回迁。
2.灾民安置点:喷洒浓度为500mg/L含氯消毒剂(1升水加1片或5%的84消毒液按1:100配制),主要喷洒物体表面、墙面和地面,作用30分钟,每天消毒1~2次。
3.垃圾:喷洒浓度为1000mg/L含氯消毒剂(1升水加2片或5%的84消毒液按1:50配制),每天消毒1~2次。
4.厕所:喷洒浓度为1000mg/L含氯消毒剂(1升水加2片或5%的84消毒液按1:50配制),主要喷洒门把手、门框、地面、蹲坑等处。粪便可直接布撒漂白粉,每天3次。
(二)餐、饮具消毒
餐、饮具清洗后首选煮沸消毒,煮沸时间应在15分钟以上。也可使用消毒剂进行浸泡消毒,用250~500mg/L有效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后,清洁水冲洗干净。
(三)手和皮肤的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