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3根据火势做出局部或全部撤离疏散的指令。
13.4.4向公安消防部门指挥员介绍情况,并协助公安消防部门的扑救工作。
13.4.5指挥医务人员抢救受伤人员,并安排好车辆运送受伤人员。
13.4.6扑救完毕后指挥保安队和有关人员保护现场。
13.5发现起火点的人员职责:
13.5.1起火点工作人员发现火灾后,保持沉着冷静,不要慌乱,视火势大小情况,根据“先救人、后扑火”的原则你,首先疏散病人和危险物品,视情况用楼层灭火器和室内消火栓,展开灭火自救。起火部位现场员工应在1分钟内行程第一灭火应急力量,采取如下措施:靠近火灾报警按钮或电话附近的员工,立即摁下按钮或拨电话通知后勤和值班人员。
13.5.2靠近消防设施、器材附近的员工使用现场消火栓、灭火器等设施器材灭火。
13.5.3原则:先疏散危重和不能行走的病人、同时引导能行走的病人向疏散标识方向撤离。疏散时告诫病人
抓住楼梯扶手,不要拥挤争先,防止挤倒踩压。
13.5.4因起火点将疏散通道封住不能疏散时,引导患者回病房,紧闭房门,用湿毛巾将门缝封严,向窗外发出求救信号。
13.6阻止无关人员进入火场,维持火场秩序。
13.7由应急预案小组组织后勤及保安人员,及时联络相关人员,负责火警报警和接应消防车到火灾现场。并与公安消防队保持联络,向火场指挥员报告火灾情况,将大场指挥员的指令下达有关员工。
13.8由后勤保障组对火灾事故病区的水、电等进行观场监察,根据组长下达停电命令,实行局部停电和部分停电,防止其他电路造成连续性火灾事故发生。
13.9随时听候组长的命令,提供后動保障,13.10各岗位人员要听从命令、服从指挥,整守岗位,按照指令打开通道门,使用应急照明,引导病人疏散。14失窃的防范与处理
14.1防范:(1)维持病房秩序,对可疑人员进行询问;(2)向患者介绍住院安全知识,告知保管好贵重物品与现金。
14.2处理:(1)一旦发现失窃,做好现场保护工作;(2)通知保安队或总值班,协助做好侦破工作。医疗风险差错、事故防范及应急处置预案
15.1健全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教育制度。每季度开展一次全院性医疗安全教育。对我们身边所发生的医疗事故和缺陷进行分析,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对新分配、新调入的人员必须进行严格的岗前质量、安全培训,培训的重点是医疗法规、各项医疗工作制度、各类人员的岗位职责、医疗文件书写规范,培训考核、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
15.2各临床、医技及相关科室必项围绕“患者第一、医疗质量第一、医疗安全第一”宗旨,完善医疗质量
保障工作,落实各项规带章制度。
15.3各种抢救设备要处于良好状态,保证随时投入使用。根据资源共享、特殊急救设备共用的原则,医务科有权根据临床急救需要进行调配。
15.4从维护全局出发,科室之间、医护之间、临床医技之间、门诊与住院部之间、门诊与病房之间相互配合;严禁在患者面前诽谤他人和他科,抬高自己等不符合医疗道德的行为。
15.5加强对下列重点患者的关注与沟通:(1)低收入阶层的家庭;(2)在与医务人员接触中有不满情绪者;
(3)本人对治疗期望值过高者;(4)病情复杂,各种信息表明可能产生纠纷者;(5)住院预交金不足者,(6)已经产生医疗欠费者;
15.6对于已经出现的医患纠纷苗头,科室主任必须亲自过问和决定下一步诊治措施。安排专人接待患者及家属,其他人员不得随意解释病情。
15.7合理使用药物,注意药物禁忌和药物不良反应,特别关注者老年人和儿童的用药安全。
15.8应急处置:一旦发生医疗差错事故,需立即通知上报上级医师和科室主任,同时报告院医政管理人员,白天为院医务科,夜间为院总值班人员,不得隐瞒。并积极采取补救措施,避免或减轻对患者身体健康的进一步损害。
15.9由院长组织科室负责人查找原因。
15.10院长及科室主任共同决定接持病人家属的人员,指定专人进行病情解释。确定经治医师和科室负责人为差错、事故或纠纷第一责任人,其他任何医务人员不得擅自参与处理。
15.11如患者需转科治疗,各科室必须竭力协作。
15.12当事科室须在要求时间内就事实经过写出书面报告,同时提出初步处理意见,上报医务科。
16.13任何科室和个人不得私自减免患者住院费用。其他
16.1本预案由办公室负责解释。各科室根据本预案制定适合本科室的医疗风险防范措施并加以落实,16.2本预案自公布之日起执行。
人员确认签字:
医院氧气泄漏的应急预案脚本3
一、演练目的
1、检验预案。发现应急预案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2、锻炼队伍。熟悉事故应急预案,提高应急人员在紧急情况下的应对及妥善处置事故的能力。
3、磨合机制。加强****与****公司突发事故下的协作,保证双方公司人员、财产的安全,防止二次突发性重大事故发生,完善应急管理相关部门、单位和人员的工作职责,提高协调配合能力。
4、宣传教育。普及应急救援知识,提高参演和观摩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5、完善准备。完善应急救援管理和应急处置技术,补充应急装备和物资,提高其适用性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