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开放学生的学习空间。第斯多惠说过:“知识是不应灌输给学生的,而应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本课教学能放开让学生自读自悟,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较多交流讨论,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时间。“朗读表演”等形式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引导学生多读书,通过读书,感受到始终淡淡的离愁别绪。当学生真正感受到诗歌语言的妙处时,读起来一定是津津有味,爱不释手,越读越想读,甚至会拍手称快,拍案叫绝的。在此基础上,通过同学们课前对诗人徐志摩生平的预习及课上与一些类似离别诗的比较又加深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对其中蕴含的情感有了切身的体会,在动态的思维与活动中,提高对语言的感悟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学生也许缺少的并不是发现,而是需要一个发现的舞台、一双期待的眼睛和一对聆听的耳朵。老师一定要有耐心和包容心,给予学生这样一个自由成长的舞台,让课堂上万物竞相生长。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着不少的不足,如课堂上对学生缺少足够的引导,致使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目的性不强,课件制作出现失误;教师的语言不够准确等,这一切都源于我本身的业务素质不强造成的,所以,今后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高中语文信息技术融合课课例2
姓名:
学校:
班级:
学科:语文
案例主题
我的母亲
案例背景
《我的母亲》是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基础模块)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属于精读篇目。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记叙文的语言。老舍是著名的语言大师,他的《我的母亲》是语言运用方面的典范。教学本文为学生学习记叙文的语言提供一个范例。
案例描述
本案例学习课文自然朴素又充满感情的语言。感受母亲形象,能够把父母的那种深沉的爱在作文中运用自然朴素的语言表现出来。
体验母亲的伟大无私,热爱母亲,感受作者的博大志远,学习作者的感恩亲情,反省自身,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中职学生的入学分数要大大低于普通中学的学生,在人们的眼里,他们不是优秀学生,其实主要原因在于人们没有发现他们的归属的智力类型,就多大数中职学生而言,他们脑子并不笨,不少学生头脑灵活,伸手敏捷,记忆力强,反应快,智力因素与同龄的差异并不悬殊,在某些方面往往具有普通中学不可比拟的优势,只不过在初中应试教育环境下,他们的智力个性没有得到培养和发展,甚至根本就没有被发现。
(1)在学习方式上,针对本课特点与学生实际情况,七八个同学一组,每组选出一位学生,负责本组活动,通过阅读、质疑、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合作能力。
(2)在教学方式上,我主要采用导读启示——赏析探究——评价归纳——训练迁移四步立体的教学方法,通过重点赏析、朗读品味、写作体验等感受母子亲情。
(3)通过多媒体,创设优良的教学环境,缩短师生、生生距离,为平等对话创造条件。(4)通过比较阅读,升华文章主题。
由于作者生活的时代与学生生活的现在相隔较远,学生个人的阅历不同,他们对母亲的诠释也就因人而异,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说出自己的阅读体验,品味作品朴素自然的语言应为教学的重点。
职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薄弱,为师生课堂的交流和沟通带来了难度。调动学生的情感,能够运用恰当的语言,去领略那血浓于水的亲情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音乐播放阎维文的《母亲》
展示教学目标,使学生一目了然本文的重难点,引导学生读书,善于提出有思考价值的探究性的问题。
1、整体感知;2、重点阅读;3、品味语言
齐唱《烛光里的妈妈》,并说一段赞美母亲的话。
案例评析
首先,我贯彻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改精神。课前预习,让学生自己动手解决字词、文学常识。这些小任务促使学生主动认真地自学课文。学生在完成这些任务时,必然要相互合作,共同探究。在上课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自己从课文中寻找答案,我只作点拨和归纳。在拓展延伸阶段,我让学生相互讲发生在自己与妈妈之间的生活细节。这既让学生之间相互启发,加深了解,又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从实际情况来看,效果是良好的。
其次,我落实了“四基”。我没有放弃字词、文学常识这些基本知识,而是把它们放到了课前预习里面。这样做既促进了学生自学,又使课堂内容更集中紧凑。在上课过程中,我始终抓住“培养学生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情况及形象”这一教学目标张开。不论是开始的导入,还是后面的母亲性格分析,儿子对母亲的爱,都让学生找到相关的细节,进一步感受细节的表达效果。可以说基本技能的训练,落到了实处。学生的能力,得到切实的培养和提高。
再次,我实现了新课改提出的三维目标。知识技能目标、情感目标、德育目标都得到较好的落实。学生通过这一堂课,切切实实懂得了运用细节描写的重要性,并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在情况方面,我通过让学生听歌曲“烛光里的妈妈”、阎维文《母亲》寻找母亲的感人细节、诵读表现母子情深及失母之痛的段落、欣赏感人的故事手段,不断调动、积累学生的情感。后来,在训练延伸阶段,学生讲述与母亲的故事时,全班同学在下面抹眼泪,其他同学及老师也眼圈红红。几乎说不出话。可以说,这一节课让师生都受得一次情感的洗礼。经过这一次情感的洗礼,大家更加热爱父母,热爱生活。
高中语文信息技术融合课课例3
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如何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成为现在教学科研的一大课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与实践正在中小学深入展开。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和在认知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当今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信息技术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确立,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中的一个部分。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包含两层意思:(1)要用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去整合学科课程;(2)信息技术既是整合的手段,也是“整合”好的课程的有机要素。这样的整合,是进一步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信息技术作为学科教学的重要工具在语文教学的渗透和应用,使语文教学呈现出与传统教学截然不同的许多特点。信息技术为语文学科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阅读、写作、研究性学习等语文教学内容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获得了新的发展动力。
由于电脑具有强大的集图、文、声、影象、动画多种方式显示教学信息和人机交互功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把感知、理解、巩固、运用融为一体,因而在教学上能突破时空限制,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境:能提供动态图象演示,强化直观教学;能实现快速处理,增大课堂容量;能实施个别化教学,实现因材施教;能及时反馈信息,有效调控教学程序。所有这些优点,对各门学科的教学效率的提高起了极大的作用。就语文这门古老的学科来说,若能针对语文学科的知识的特殊性而灵活、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就能使其发挥出最大的教学效能,从而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一)借助听觉媒体,培养语感,提高朗读水平。语感是对语文文字或语文现象的敏锐感和迅速领悟的能力,是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特别说明了修订课本的指导思想是:“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可见语感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正确的语感,就要创造条件让学生更多地进行语感训练,其途径主要是靠教师指导学生自己实践。这一实践在课堂上则要通过朗读、吟诵而获得。文质并茂的文章尤其是高二两个单元的中国古典诗词,利用课件制作将播音员语言规范、声情并茂的朗读播放出来,将书面文字变成清晰响亮的有声语言,在语言、语调、节奏、停顿等方面给学生提供准确有效的示范,在课堂上反复播放,学生或者仔细倾听规范的读法,或者与播音一起朗读,或者仅跟着音乐的节奏有感情地朗读。由此,他们不仅掌握了朗读的技巧,还对文章尤其是诗歌有了整体的感知,了解文章思路、结构,得到语音感、语气感、语法感、畅达感、分寸感等等,对文章的理解也就了然于心了。长期下去,学生对语言文字刹那间能直觉地判断正误、是非,明白美丑、善恶,获得情感、意感,达到准确而全面地理解语言文字,这不能不说是多媒体教学的功劳。
《滕王阁序》一文中“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鼓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的优美景致。如果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凭学生的一般生活经验很难有直接的美感,此时可以用音像材料,通过镜头的缓缓移动接近。古乐《渔樵互答》的轻轻流泻,将学生带入文中描绘的意境,在这样的情境中反复吟诵画面的句子,在视觉记忆和听觉记忆活动中,使他们感受到可以意会而无法言传的美感,在愉悦中更深刻地体会语言文字的优美进行语言感知能力的提升。信息技术可以使阅读教学的资源更加丰富,案例更加有效,过程更加符合人类本身的思维规律,使略读和快读得以高效的实现。
(二)创设情境,图文结合,化解重、难点。建构主义强调情境的作用,在实际情况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再现情境,可以补充学生原有经验中的不足,使所教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明朗化,使学生亲临其境。因为从文章的内容来看,课文是语文知识的载体,同时也反映着人类社会方方面面的信息:历史的、现实的、哲学的、政治的、军事的、经济的、科学的、技术的、文学艺术的……几乎无所不包。从文章教学角度来看,有些写景抒情的诗词,描写壮美山河、宏伟建筑的散文,刻画人物的佳作等,倘若采用一般的讲读方法,学生对于其中深远的意境、活生生的形象、深奥的科学道理以及陌生的生活画面,往往难以得到直观的认识和具体的感受。情境的创设,要依赖于多媒体的展现,依赖于信息技术的指导。“整合”为语文教学创设的形象情境,能为学生思考与创新思维能力的产生和发展提供形象的启示,或者说可以促进学生的深层思考。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再带着问题去深入探究,不仅巩固和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使学生更深入地去领会课文内容的思想内涵,从中培养他们提出问题、寻求解答及主动探索求知的创新型思维习惯。
在学生观察录象情节或幻灯图片之后,学生需要做的除了思考以外,还应该口述看到的内容,将情节复述下来,然后把学生的复述与录象进行对照,找出遗漏,再进行第二次、第三次复述、对照。在反复练习中锻炼学生的观察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学生还可以利用口语表达,阐述个人的观点、看法,尤其是对当前正在播放的影视作品与相关课文内容的比较,对学生的口语与写作的训练亦不失是一个好机会。学生在认真研读原文后,可以仔细观摩影(视)片,把影视作品与原著相比较,通过课堂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口语训练达到一定程度后就可以串联成文,对不同档次的文章拿到全班一起讨论,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再加以修改。这样的训练,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综合力、思维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锻炼,既动脑又动手,学生的左有脑都受到了刺激,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协调运作,充分发挥了大脑的聪明才能,真是一举两得。
高中语文信息技术融合课课例4
一、课程内容融合
在语文课程中,引入信息技术的内容,将两者融合起来。例如,在讲解《红楼梦》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引入多媒体技术,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