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监测要求
医院领导高度重视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监测的重要性,并将监测的目的,内容、意义和工作流程等传达到每一位医护人员,动员医护人员积极参与,并密切配合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该项工作。要求参加监测的医务人员:
(1)深刻领会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监测的工作内涵,积极参加当地组织的与监测工作相关的培训;
(2)具备完成监测工作所必须的丰富临床工作经验;
(3)责任心强,工作细致,在日常接诊过程中一旦发现符合定义的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应及时填写纸质《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
(4)报告卡填写时字迹清晰规范,内容完整准确。
卫生院食源性疾病监测实施方案范本2
1.概述
食源性疾病(Foodborne diseases)是指通过食物和饮用水而引起的各种疾病。这种疾病具有传染性、易发生爆发性、感染范围广等特点,已成为全球卫生和社会问题。在我国,食源性疾病的发病率较高,给社会带来了不小的卫生、经济和法律风险。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国家食品安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加强对食源性疾病的监测和防控工作。本文将对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实施方案进行详细阐述。
2.建立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机制
食源性疾病的监测和防控工作需要建立一个完整的机制,包括立法、组织管理、人员培训、信息采集和综合评估等方面。
(1)立法
食源性疾病的监测和防控工作首先需要有法律作为保障。各级政府应积极制定食品安全法规和标准,确保食品生产、流通、销售等各环节的质量安全,遏制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2)组织管理
监测和防控食源性疾病需要建立一个多部门、协同作战的工作机制。各级政府应当出台具体措施,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和协作方式,对发生食源性疾病的地区和场所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食源性疾病风险隐患。
(3)人员培训
对从事食品行业工作、从事食源性疾病监测和防控工作的人员,应定期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和技能提升,提高他们对食品安全的认识和意识,增强做好食源性疾病监测和防控工作的能力和素质。
(4)信息采集
食源性疾病监测和防控的关键是对食品相关信息进行全面采集、分析和评估。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建立信息采集和分析系统,收集、整合和分析相关数据,及时掌握食品安全风险情况,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处理。
(5)综合评估
在采集和分析食品相关信息的基础上,需要对信息进行较为全面、深入、客观地评估。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建立科学、严谨的食源性疾病风险评估机制,以综合评估结果为基础,制定科学的监测和防控策略。
3.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实施方案
(1)建立食品企业信息管理系统
建立食品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对食品企业的质量管理、生产工艺、卫生状况等信息进行全面、实时、准确的采集和监管。建立食品企业信用评级体系,对符合标准的食品企业给予奖励和优惠政策,对不符合标准的食品企业采取惩戒措施和限制行政措施。
(2)建立食源性疾病分级管理制度
按照食源性疾病的流行情况、危害程度和防控难度,建立食源性疾病分级管理制度。对于高危和中高危食源性疾病,采取典型案例分析、重点监测等措施进行强化监测和防控。对于低风险的食源性疾病,在不影响食品安全的前提下,减少检测和监测次数。
(3)建立“一票否决”机制
对于发现存在安全风险的食品,应当采取强制下架、停产、查封等措施。由食品安全管理部门负责对食品进行严格检测和抽样化验,确保其符合安全标准。对于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应当立即下架处理,并依法追究生产、销售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4)加强食品安全宣传教育
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多种渠道,加强食源性疾病集中爆发防控的倡导和宣传工作,增加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和知识,提高维护个人和社会的食品安全责任感和能力。
(5)完善应急处置体系
完善食源性疾病应急处置体系,规范应急预案和处置程序,加强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和培训,提高反应速度和效率。对于发生重大食源性疾病的地区和场所,应当及时向公众发布相关信息和预警信息,做好危害防控。
4.总结
食源性疾病监测和防控工作是维护食品安全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完善的食源性疾病风险管理机制,在法律规范、组织管理、信息采集、综合评估、食品企业管理等方面严格监管,切实履行食品安全管理职责,确保人民群众吃得放心、用得安心。
卫生院食源性疾病监测实施方案范本3
为了进一步提高对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的监测预警能力,加强对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数据的收集、报告和管理,建立起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监测与报告信息管理平台,落实预防为主、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处置的原则,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组织机构及职责
成立天愿医院“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监测与报告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刘汉云
副组长:杨帆高汉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