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期根据学校工作计划认真贯彻新课程改革精神,全方位推行创新教育,全面实行课程改革实验方案,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质量,制定本学期工作计划:
一、工作思路
本学期主要工作以学习新“课标”、实践新理念为中心,加深教师对现代教育观念和课程改革的认识和知道;以研究本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加强学法指导,在课堂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主要工作与措施
(一)抓紧抓实常规教学工作
1、夯实基础。
①尽早下手,重视积存。
语文是一门积存的学问,靠短时间强化常常没有成效,况且从高一到高三,学生的各科学业难度逐渐加深,学习压力也越来越大,年级越高就越难在语文上投入很多精力,所以,我们强调在高一时就抓紧其语文的学习。
从高一起,我们就注意搜集关于文学、文化常识和古诗词名句名篇的材料,让学生在空余时间背诵。为了克服遗忘,我们将这部分内容定为每学期开学摸底测验的必考内容,让学生在反复不断的复习中加强记忆。
高二年级安排一定的时间完成高三的部分教学内容,这样一来,明年高三就可以保证有足够的时间来复习。
高三应届班力争本学期完成高三的教学,有计划地巩固有关知识,为明年系统复习做好准备。
②用足教材,以“本”为本。
针对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形,我们强调要重视利用教材,依照教材的体例,有步骤有计划地提高学生的能力。
高一正确处理好必修与选修的关系,本学期完成《语文》〈必修〉第一、二册。以单元教学为‘点’,以读写实践为‘链’,精讲‘教读课’,指导‘自读课’,重视能力培养,不断提高语文积存和素养。
高二课内教材全部要上,整体上采取先慢后快、重点篇目慢非重点篇目快的原则,有变化有侧重地实行教学。
课内现代文中的必读篇目我们也是篇篇必上,但教学重点不是让学生记住对课文本身知道的结论,而是使其了解得出结论的思维进程,并将这种思维进程中所用的方法迁移到课外文章的浏览中去。泛读课文则是挑选某一侧面,以学生讨论为主,运用所学方法自主解读文本。
高三严格按备课组制定的计划实行,集中大家聪明,发挥集体优势。有计划、有步骤完成任务。
③有序推动,重视作文。
在作文教学上,不可能一挥而就,要从夹叙夹议的记叙文开始,逐渐训练论点型议论文、论题型议论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克服作文教学的随便性,形成作文教学的系列性。每一篇作文都认真批改,详细讲评,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2、广泛拓展
“留意处处皆语文”,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进一步建立大语文观念。
(1)扩大浏览课外文言语段。高一、高二,都应补充课外小语段,让学生浏览,并配套自编测试题,平时考试抽查学生掌控情形。
(2)提倡以剪报的情势扩大学生浏览量,掌控时期脉搏,积存作文素材。
(3)坚持写随笔,抽时间评讲,优秀作文印发给全年级。
3、展开活动,激发热情
突出语文教学的特点,各年级可根据语文学习和学生发展的实际情形,不拘一格地展开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比如展开古诗文吟诵比赛、作文比赛、课前演讲、课外浏览等特点活动。
4、建立听课、说课、评课的制度
各备课组本学期安排3—4人展开公布课,要求大家尽量参与活动。本学期每位教师听课很多于8节。
(二)有序展开语文教研活动
课堂教学的开放主要表现在教材的开放和教学进程的开放,为更好地实行语文教学课内外衔接,积极探讨突出人文精神的课程改革,增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我们计划积极有序推动语文教研活动:
1、积极争取学校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关注与指导,争取更多的走出去的机会,加强交换,扩大视野。
2、利用网络教研的情势充分发挥全部语文教师的聪明才智,凝聚语文教研的集体聪明,营建浓厚的语文教研的氛围。
3、丰富语文教研的内涵,以校本培训为抓手,精心设计和组织教研活动。积极展开校本教研的实验,为校本课程的完善积存素材和体会。
4、落实教研
我们认为教研组活动关键要讲求一个“研”字。研究落实教学思想;备课研究学生现状;开课、评课研究教学创新;质量分析研究教学得失;教学手段研究多媒体整合;校本课程研究学生自主性学习;活动要有质有量,讲实效。本学期我们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展开教学个案研究:备课——说课——上课——研讨——反思——再上课——总结。
5、做好高考复习研讨活动。组织大家共同展开对《考试纲领》的学习,高考试题的分块分专题研究,特别要研究在使用新教材后试题有哪些变化,我们应当如何来应对这些新变化。
6、做语文教育的有心人,把教育进程中的感悟与摸索,聚在笔端,凝成文字,总结教学体会,撰写教学论文。组内成员每学年至少完成一篇教研论文,以教研增进教学能力的提高;扎扎实实搞好语文教学,并力请教学成果再上新台阶。
学校课程建设实施方案6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要“三个面向”的指导和“新课标”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学校的领导下,牢牢抓住教育课程改革这个契机,不断强化教研意识,立足校情和学生实际,大力推动教育创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努力构建具有风采特点的高中语文教育教学教研体系,与时俱进,锐意进取,首创教育教学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