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佩戴个人防护器具方面的注意事项
(1)选择防护用品应针对防护要求,正确选择符合要求的防护用品。
(2)井下人员必须使用可靠的个体防护用品。
(3)佩戴防护用品的人员在使用前,应认真阅读产品使用说明书,确认其使用范围、有效期限等内容,熟悉其使用、维护和保养方法。
(4)防护用品应有专人管理,负责维护保养。
(5)在有毒有害气体的环境中工作时,应尽量采取通风措施,排除有毒有害气体,避免佩带呼吸器工作。
2.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注意事项:
(1)顾名思义,过滤式防毒面具能够过滤掉外界空气中的有毒气体后供人呼吸,其本身没有储气钢瓶,这就要求使用环境里的空气含氧量不低于18%,如果地下室、矿井巷道、隧道等空气中含氧量较低的地方着火,燃烧时空气中的含氧量将会更低,过滤罐虽能滤毒却不能补充氧气,佩戴者会因缺氧而窒息。
(2)过滤式防毒面具的型号很多,但它们的滤毒能力都是有限度的,只能针对性地滤除某些低浓度的毒气,像浓度很高的酸、氨、氯、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都不能滤除。现在普通装备的MD—2型过滤式防毒面具,主要用于滤除低浓度的一氧化碳和氢氰酸。我们知道,火场上一氧化碳含量为1%时,人呼吸数次后,几分钟便会死亡。赛璐珞燃烧后能生成38.4%的一氧化碳,毒性极大,扑救这类火灾时,如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就有中毒的危险。
(3)滤毒罐内装有过滤纸、沙布、活性炭等,易吸潮,受潮后就失去了滤毒能力。火场上水蒸气很大,过滤罐一般每次使用时间在3小时以内。
(4)总而言之,消防指战员进入有毒气的现场,最好佩戴隔绝式防毒面具;在扑救一般建筑物火灾时,可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无论佩戴何种面具,都要使复面与自己的头部结合紧密,不能有一点松动漏气。进入有毒现场后严禁脱下复面。进行火情侦察时应组成2人小组,并与外界建立联系,防止发生意外。
3.使用抢险救援器材方面的注意事项
(1)用于抢险救援的器材应配备齐全,并确保器材始终处于完好状况。
(2)佩带自救器的注意事项:
①佩戴自救器撤离灾区时,口具和鼻夹一定要咬紧夹好,中途不得取下口具和鼻夹。
②佩带自救器操作准确迅速,必须经过培训,并经考试合格后,方可配用。
③佩带自救器呼吸时会感到稍有烫嘴,这是正常现象不得取下防护装具,以防中毒。
4.采取救援对策或措施方面的注意事项
(1)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在救灾时,首先以救人为主,并防止事故进一步扩大。救援时,应保持头脑清醒,不得盲目行动,针对事故性质、类型、特征等进行分析,启动相应预案。
(2)事故发生后,由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根据救护部门侦察结果下达命令停止井下全部或事故区域供电,事故发生后,变电所值班员根据命令停止向事故区域供电。
(3)在抢险救灾过程中,以专业矿山救援人员为主,非专业救护人员不得进入灾区。救护队员进入灾区时须首先认真检查各气体成分,待不再有爆炸危险时再进入灾区作业。侦察时发现明火或其他可燃物引燃时,应立即扑灭,以防二次爆炸。
(4)救援人员必须认真按救援方案和救护安全措施执行,并应根据火灾事故性质,采取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确保自身安全。
(5)在事故救援中,现场指挥部安排专人,负责记录事故抢险方案的执行情况和事故救援等情况。
(6)根据事故现场情况,强化事故现场安全措施落实,防止二次事故和次生灾害事故发生。发生事故后,矿井主要通风机在一般情况下应保持正常运行。
(7)抢救和运送长期被困井下的人员时,要注意外部环境的突然改变,防止造成二次伤害。
(8)当事故破坏了通风系统后,应立即组织恢复。不能及时恢复的,应立即向灾区人员运送自救装置。
5.现场自救和互救注意事项
自救与互救原则:
(1)安全撤离,妥善避险。
(2)沉着冷静,控制情绪。
(3)互相鼓励,互相帮助。
(4)团结协作,服从指挥。
6.火灾事故现场自救和互救措施
(1)采掘工作面或其它地点发现有电器火灾事故预兆或火灾已经发生时,现场人员必须停止作业,切断电源,立即发出警报,撤出所有受威胁地点的人员,撤离时必须按指定的避灾路线撤离。
(2)当火灾事故波及地点的人员无法撤离时,遇险人员就近选择进入紧急避险设施或有利地点,等待救援;
(3)当遇险人员无法进入紧急避险设施时,应就近躲入通风较好、支护完好的硐室或巷道内;
(4)在进入临时避难设施或其它有利地点前,应在其外留有衣物、矿灯等明显标志,以便救援人员发现。被困人员必须静卧,保持安静、不得烦躁,避免不必要的体力消耗和氧气消耗,借以延长避灾时间。待避时,硐室内除留有一盏灯照明外,其余矿灯应全部关闭。在硐室内可间断地敲打铁器、岩石等,发出呼救信号。全体避难人员要坚定信心,相信在各级领导和职工的努力下,一定会安全脱险。
(5)若硐室或巷道内有压风管,可打开压风管供人员呼吸,确保被困人员的安全,并经常敲打管路,向外报警。
7.现场应急处置能力确认和人员安全防护等事项
应急救援时的事故状态是个非常态。事故状态是能量的不受控制和约束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不明确的情况下,救援人员很容易受到伤害。必须注意救援人员的自身防护,以最小的代价将事故的损害降到最小的程度,尽量不发生救援时的二次伤亡。现场应急处置人员的能力是关键所在。现场应急处置人员必须是熟悉现场,对事故影响范围和大小相对比较熟悉的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