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雨天高处作业:在降雨时进行的高处作业。
5、夜间高处作业:在室外完全采用人工照明时进行的高处作业。
6、带电高处作业:在接近或接触带电体条件下进行的高处作业。
7、悬空高处作业:在无立足或无牢靠立足点的条件下进行的高处作业。
8、抢救高处作业:对突然发生的各种灾害事故,进行抢救时进行的高处作业。
一般高处作业为正常环境下进行的各项高处作业。按照作业区各作业位置至相应坠落高度不同,高处作业可分为四个等级。
1、高度在2m以上至5m时,称为一级高处作业;
2、高度在5m以上至15m时,称为二级高处作业;
3、高度在15 m以上至30m时,称为三级高处作业;
4、高度在30m以上时,称为四级或特级高处作业。
(二)高处坠落范围的规定
高处坠落是指在高处作业中发生坠落造成的伤亡事故。它是高处作业事故中比例最高,伤亡最严重的事故。
由于并非所有的坠落都是沿垂直方向坠落,因此就有一个可能坠落范围的半径问题。当可能坠落的范围的半径为R,作业位置至坠落高度基准面的垂直距离为h时,国家标准R值与h值的关系:
h=2-5m时,R为2m;
h=5-15m时,R为3m;
h=15-30m时,R为4m;
h>30m时,R为5m。
(三)高处坠落主要类型和原因
1、主要类型:因被蹬踏物材质强度不够突然断裂;高处作业移动位置时踏空、失稳;高处作业时由于站位不当或操作失误被移动的物体碰撞坠落等。
2、主要原因:
(1)个别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不落实,领导安全意识不强,重生产求效益,忽视安全生产工作,安全管理薄弱,导致事故不断发生。
(2)安全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安全设施不完善,作业环境恶劣,为事故发生埋下了隐患。
(3)规章制度不落实,有章不循,违章操作,甚至违章指挥造成事故。
(4)施工现场安全监督检查制度不落实,现场监护不到位,以包代管。
(5)安全教育抓得不紧,职工的安全素质不高,对高处作业的危险性认识不足,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6)从事高处作业的人员患有不适于高处作业的疾病,如高血压病、心脏病、贫血病、癫痫病等,或酒后从事高处作业。
(7)从事高处作业人员情绪不好,注意力不集中造成失误。
(8)高处作业违反操作规程。
(9)大型构件、模板坠落、倒塌等带动人员坠落。
(10)防护措施不当,安全装置失灵造成坠落。
(四)高处作业坠落事故的预防措施
防止发生高处坠落事故应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1)科学管理。明确岗位责任;熟悉作业方法,掌握技术知识,执行操作规程,正确使用防护用具,加强日常安全检查。
(2)采取周密的防护措施。除在危险部位设立护栏、立网、满铺架板、盖好洞口外,还应在操作人员下方安设平网,检查作业人员是否正确使用防护用具。
(五)预防高处坠落事故的主要技术措施。
1、用好“三宝”
(1)安全帽:按规定进入场所必须戴好符合安全标准的安全帽,并系好帽带,防止人员坠落时帽子脱落,失去防护作用。
(2)安全带:凡在2m以上悬空作业人员,必须佩戴合格的安全带,如悬空作业没有系安全带的条件时,应制定措施,为作业人员设置挂安全带用的安全拉绳、安全栏杆等。
(3)安全网:凡无外架防护作业点,必须在离地4m高处搭设安全平网,高层施工还应再安一道安全平网。
2、做好“四口”防护:楼梯口、电梯口、预留洞口和出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