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相关就诊患者的一般信息、主要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以及辅助检查结果等,具体见附表《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
三、监测流程
(一)符合监测的对象在本院就诊,首诊医师发现符合本方案定义的可能与食品相关的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
(二)临床医生填写纸质《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上报预防保健科,报告卡填写时字迹应清晰规范,内容完整准确,尤其要准确记录患者姓名、联系地址和联系电话等能确保找到该患者的详细信息,以便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或以后随访时有据可循。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的记录应当详细和完整。
(三)接诊科室立即通知医务科组织医院内部专家会诊,确认是否为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专家会诊确认异常病例后,填写《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会诊登记表》。
(四)医务科将病历复印件(含全部实验室和辅助检查)交由预防保健处,预防保健科将会诊确认的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立即电话通知天全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天全县卫生局,并将“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会诊登记表》、病历复印件1个工作日内及时报告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五)为确保信息的准确性,预防保健科在向当地县疾控中心提交上述材料前,须对报告内容进行逐一核实。
(六)配合县疾控中心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四、救治流程
1、确认为异常病例者,医务人员要积极实施救治,必要时医务科组织专家会诊。
2、如果为群体性突发事件,立即启动我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按照应急预案实施救治。
五、信息报送
信息网报员收到《食源性疾病报告表》、《疑似食源性疾病病例》1个工作日内进行网络上录入、上报到天全县疾控中心进行食源疾病主动监测的审核。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全院医务人员要本着对人民健康高度负责的态度,提高对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监测工作重要性和复杂性的认识,认真履行职责,落实工作措施。
(二)突出重点,积极主动
临床医生在日常诊疗活动中,须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工作细致,发现符合定义的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应及时主动地填写《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并上报预防保健科,相关职能科室人员应主动向主管院领导报告,并组织院内专家进行会诊并及时报市疾控中心及市卫生局。
(三)强化督导,狠抓落实
工作领导小组要认真调查研究,加强对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监测工作的检查指导,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保证监测工作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附件:1.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
2.食源性异常病例报告卡
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实施方案最新5
1.概述
食源性疾病(Foodborne diseases)是指通过食物和饮用水而引起的各种疾病。这种疾病具有传染性、易发生爆发性、感染范围广等特点,已成为全球卫生和社会问题。在我国,食源性疾病的发病率较高,给社会带来了不小的卫生、经济和法律风险。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国家食品安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加强对食源性疾病的监测和防控工作。本文将对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实施方案进行详细阐述。
2.建立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机制
食源性疾病的监测和防控工作需要建立一个完整的机制,包括立法、组织管理、人员培训、信息采集和综合评估等方面。
(1)立法
食源性疾病的监测和防控工作首先需要有法律作为保障。各级政府应积极制定食品安全法规和标准,确保食品生产、流通、销售等各环节的质量安全,遏制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2)组织管理
监测和防控食源性疾病需要建立一个多部门、协同作战的工作机制。各级政府应当出台具体措施,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和协作方式,对发生食源性疾病的地区和场所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食源性疾病风险隐患。
(3)人员培训
对从事食品行业工作、从事食源性疾病监测和防控工作的人员,应定期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和技能提升,提高他们对食品安全的认识和意识,增强做好食源性疾病监测和防控工作的能力和素质。
(4)信息采集
食源性疾病监测和防控的关键是对食品相关信息进行全面采集、分析和评估。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建立信息采集和分析系统,收集、整合和分析相关数据,及时掌握食品安全风险情况,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处理。
(5)综合评估
在采集和分析食品相关信息的基础上,需要对信息进行较为全面、深入、客观地评估。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建立科学、严谨的食源性疾病风险评估机制,以综合评估结果为基础,制定科学的监测和防控策略。
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实施方案最新6
(1)建立食品企业信息管理系统
建立食品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对食品企业的质量管理、生产工艺、卫生状况等信息进行全面、实时、准确的采集和监管。建立食品企业信用评级体系,对符合标准的食品企业给予奖励和优惠政策,对不符合标准的食品企业采取惩戒措施和限制行政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