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查询
首页 办公文秘
地震避险逃生演练的安全教育教案11篇
大小:481.69KB 9页 发布时间: 2024-01-14 12:31:40 19k 17.12k

一、通过学谚语和顺口溜,让学生初步了解地震前自然界的异常表现,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

1、讲解(地震预兆)

地震是一种突发事件,但在地震发生前,自然界会出现一些异常表现。我们可以通过一些谚语和顺口溜来初步了解这些异常表现。例如,井水变化可以预示地震的来临。有句谚语说:“井水是个宝,地震有前兆。”如果井水水位升降大、冒气泡、变颜色或变味道,都可能意味着地震即将发生。此外,动物也会在地震前表现出异常的行为,比如牛羊骡马不进厩、猪不吃食狗乱咬、鸭不下水岸上闹、鸡飞上树高声叫等。这些都是地震前的预兆,我们要注意观察并及时报告异常情况。

2、植物在震前也会有异常反应,比如不适应季节的发芽、开花、结果,或者大面积枯萎和异常繁茂等。我们要注意观察植物的异常情况,以便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二、教师讲解有关地震时应注意的问题:

地震是一种灾害,我们要做好应对措施,以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在地震发生时,家庭应准备好一些必要的物品,如食物、水、手电筒、毛巾、简便衣物、塑料布和简易帐篷、收音机、呼叫机等。同时,要对煤气、电闸等做好关闭的应急准备,确保家庭成员的安全。此外,我们还要注意不将易燃易爆、剧毒物品放在室内,并且不在房屋正门、楼道、走廊内堆放杂物,以利于人员的疏散。在接到临时地震预报后,家庭成员应听从当地政府的指挥,按指定的路线和地点疏散。

在地震发生时,我们要如何进行个人防护呢?如果我们在室内,应就近躲到坚实的家具下,如写字台、结实的床、农村土炕的炕沿下,或者躲到墙角或管道多、整体性好的小跨度卫生间和厨房等处。注意不要躲到外墙窗下、电梯间,更不要跳楼,这些都是十分危险的。如果我们在教室里,要在教师的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蹲到各自的课桌下。地震一停,我们要迅速有秩序地撤离,但千万不要拥挤。如果我们在室外,要尽量远离狭窄街道、高大建筑、高烟囱、变压器、玻璃幕墙建筑、高架桥和存有危险品、易燃品的场院所。地震停下后,为防止余震伤人,不要轻易跑回未倒塌的建筑物内。当我们在百货商场时,应就近躲藏在柱子或大型商品旁,但要尽量避开玻璃柜。如果我们在楼上,要看准机会逐步向底层转移。如果我们在行驶的汽车、电车或火车内,应抓牢扶手,以免摔伤、碰伤,同时注意行李掉下来伤人。座位上面朝行李方向的人,可用胳膊靠在前排椅子上护住头面部;背向行李方向的人可用双手护脑,并抬膝护腹,紧缩身体。地震后,我们要迅速下车向开阔地转移。无论在何处躲避,都要尽量用棉被、枕头、书包或其他软物体保护头部。如果正在使用明火,应迅速将其灭掉。

三、进行简单的防震演练

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地震时的应对技能,我们进行了简单的防震演练。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学生们模拟地震发生时的情景,按照事先制定的行动方案进行自救和撤离。通过这样的演练,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震时的应对方法,提高自己的逃生能力。

四、本课小结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我们通过图片、儿歌和实际演练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们初步掌握了地震这种突发事件时的逃生自救技能,使他们能够在来不及逃离的情况下,有效地躲避地震伤害。我们的目标已经达到,大家做得很棒。

五、学习抗震救灾英雄少年事迹

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们对地震防震知识的了解,我们将学习一些抗震救灾英雄少年的事迹。通过了解这些少年的勇敢行为,学生们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到地震的危害和自我保护的重要性。

六、课外拓展:

为了巩固今天学到的知识,学生们可以将所学的防震知识讲给家人听,或者通过一些小测验考考他们对防震知识的掌握程度。这样可以让学生们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并且向家人传播地震防震知识。

地震避险逃生演练的安全教育教案6

一、教学设计说明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将通过播放视频素材的方式,让学生参与搜集资料、交流汇报、发表看法、模拟体验等活动,以此构成教学活动的主线。这样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在活动中不仅能够认知和理解相关知识,还能够形成自我保护意识和习得相关技能。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将重视过程和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深入思考和学习。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主开展组内实践体验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感悟生命的脆弱,提高对珍爱生命、学会自我保护的重要性的认识。

2、通过引导学生对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各种危险的关注,帮助学生逐步树立自我保护意识,形成正确的安全防范和自救意识。

3、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日常生活中一些基本的自救、自护知识和技能,学会保护自己,为自己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三、教学过程

1、地球的构造(播放视频课件)

地球的内部好比一个煮熟的鸡蛋,最外层相当于蛋壳的部分叫做地壳,平均厚度为35.4千米,由各种岩石和土壤层组成。地球的中间层相当于蛋青,叫做地幔,厚度约为2900千米,由成分复杂的岩浆物组成,温度高达1000-2000℃。地球最内部相当于蛋黄的部分叫做地核,半径约为3470千米,由铁、镍等重物质构成,温度可达5000℃,压力高达几百万帕斯卡。地震多数发生在地壳的岩石层内,也有一部分发生在地幔的上部。

2、地震(学生汇报交流各自收集的材料)

地震,就是平常人们所说的地动。它像刮风、下雨一样,是一种经常发生的自然现象。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或人为因素引起地球表层的快速颤动。因此,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是现代地壳运动和地球运动的一种表现。

3、地震时刻都在发生(学生汇报交流各自收集的材料)

全球每年平均要发生1500万次地震,每2秒就有1次地震发生。这些地震绝大多数都很小,只能用灵敏的仪器才能观测到。能够形成灾害的地震,全球每年只有1000次左右,其中能造成重大灾害的大地震平均每年只有十几次。

4、几个常用的地震科学名词(播放视频课件)

震源: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叫做震源。震中:地面上与震源相对的地方,叫做震中。震中距:地面上任一地点到震中的距离。震中区:震中及其附近的地方称为震中区,也称为极震区。震源深度:从震中到震源的距离,或者说震源到地面的距离,叫做震源深度。我们把地震发生在60公里以内的称为浅源地震;60-300公里为中源地震;300公里以上为深源地震。目前有记录的最深震源达720公里。

地震波:地震时,在地球内部出现的弹性波叫作地震波。这就像把石子投入水中,水波会向四周一圈一圈地扩散一样。

地震波主要包括纵波和横波。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波为纵波(P波)。来自地下的纵波引起地面上下颠簸振动。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波为横波(S波)。来自地下的横波能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动。横波是地震时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

由于纵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大于横波,所以地震时,纵波总是先到达地表,而横波总是落后一步。这样,当发生较大的近震时,一般人们先感到上下颠簸,过数秒到十几秒后才感到有很强的水平晃动。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纵波给我们一个警告,告诉我们造成建筑物破坏的横波马上要到了,我们需要快速做出防备。

5、地震的大小分为哪些?(学生汇报)

大地震:震级M≥7级的地震

强震:6≤M<7级的地震

中强震:4.5

有感地震:3≤m≤4.5级的地震

弱震:3

反馈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Copyright @ 2016 - 2024 经验本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07888号-1 客服QQ:2393136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