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并找出班级在紧急情况下的撤离路径和位置。引导幼儿进行讨论:为什么在撤离时要走图中标注的路径?让幼儿了解图中标注的撤离路径是离户外安全地带最近的一条通道。
3.启发幼儿讲述撤离方法和注意事项,例如按顺序进行撤离,不要拥挤;听从老师的指挥等。
4.组织幼儿进行模拟撤离。
5.让幼儿了解防震减灾的一些基本常识(展示图片)。
(1)大地震的危险振动期大约只有一分钟。发生强烈地震时,在家中的人可以暂时躲在比较坚实的家具旁边,如床、桌子,或者躲在跨度较小、刚度较强的小房间中,例如厨房、卫生间等。主震过后应迅速撤离到户外,撤离时要注意保护头部,可以用枕头等软物来保护头部。还要注意关闭煤气和切断电源。住在高层建筑中的人不能使用电梯,也不要跑到阳台上,尤其不能跳楼。
(2)正在上课的学生和幼儿园的小朋友应该躲在课桌和小床旁边。要听从老师的安排,不要乱跑。在电影院或其他公共娱乐场所的人们应根据实际情况躲避到舞台下、乐池、桌子、柜台两侧,保护好头部,切不可一齐拥向出口。
(3)车上的乘客要抓住座椅或车上的牢固部件,不要急于下车。正在行驶的车辆应减速停车,尽量停在开阔处。
(4)如果正在过桥,要紧紧抓住桥栏杆,主震过后立即向靠近的岸边转移。
(5)在街道上行走的人员不要在狭窄的巷道停留,不要躲进电线、变压器、烟囱及高大建筑物附近。
(6)人们还应远离石化、化学、煤气等易燃有毒的工厂或设施。如遇到引发火灾或有毒气体污染的情况,应迅速向上风方向撤离。
校园防地震安全主题班会10
一、教学设计说明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采用了教师播放视频素材的方式,让学生参与搜集资料、交流汇报、发表看法、模拟体验等,以此构成教学活动的主线。我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活动中注重重过程、重体验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实践中认知、形成自我保护意识、习得技能。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主开展组内实践体验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感悟生命的脆弱,提高对珍爱生命、学会自我保护的重要性的认识。
2、通过引导学生对学校、家庭、社会生活各类危险的关注,帮助学生逐步树立自我保护意识,形成正确的安全防范、自救意识。
3、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日常生活中一些基本的自救、自护知识和技术,学会保护自己,为自己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三、教学过程
1、地球的构造(播放视频课件)
地球的内部好比一个煮熟的鸡蛋,最外层相当于蛋壳的部分叫做地壳,平均厚度为35.4千米,由各种岩石和土壤层组成。地球的中间层相当于蛋青,叫做地幔,厚度约为2900千米,由成分复杂的岩浆物组成,温度高达1000—2000℃。地球最内部相当于蛋黄的部分叫做地核,半径约为3470千米,由铁、镍等很“重”的物质构成,温度可达5000℃,压力高达几百万帕斯卡。多数构造地震发生在地壳的岩石层内,也有的发生在地幔的上部。
2、地震(学生汇报交流各自收集的材料)
地震,就是平常人们所说的地动。它像刮风、下雨一样,是一种经常发生的自然现象。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或人为因素引起地球表层的快速颤动。因此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是现代地壳运动和地球运动的一种表现。
3、地震时刻都在发生(学生汇报交流各自收集的材料)
全球每年平均要发生1500万次地震,每2秒就有1次地震发生。这些地震绝大多数都很小,只能用灵敏的仪器才能观测到。能够形成灾害的地震,全球每年只有1000次左右,其中能造成重大灾害的大地震,平均每年只有十几次。
4、几个常用的地震科学名词(播放视频课件)
震源: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叫做震源。震中:地面上与震源相对的地方,叫做震中。震中距:地面上任一地点到震中的距离。震中区:震中及其附近的地方称为震中区,也称极震区。震源深度:从震中到震源的距离,或者说震源到地面的距离,叫做震源深度。我们把地震发生在60公里以内的称为浅源地震;60-300公里为中源地震;300公里以上为深源地震。目前有记录的最深震源达720公里。
地震波:地震时,在地球内部出现的弹性波叫作地震波。这就像把石子投入水中,水波会向四周一圈一圈地扩散一样。
地震波主要包含纵波和横波。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波为纵波(P波)。来自地下的纵波引起地面上下颠簸振动。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波为横波(S波)。来自地下的横波能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动。横波是地震时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
由于纵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大于横波,所以地震时,纵波总是先到达地表,而横波总落后一步。这样,发生较大的近震时,一般人们先感到上下颠簸,过数秒到十几秒后才感到有很强的水平晃动。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纵波给我们一个警告,告诉我们造成建筑物破坏的横波马上要到了,快点作出防备。
5、地震的大小分哪些?(学生汇报)
大地震:震级M≥7级的地震
强震:6≤M<7级的地震
中强震:4.5<M<6级的地震
有感地震:3≤M≤4.5级的地震
弱震:3<M级的地震
6、地震震级和地震烈度(课件展示)
震级反映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因此一次地震,震级只有一个。烈度表示地面受到影响和破坏的程度,因而烈度在地面不同的地点各不相同。烈度不仅与震级有关,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以及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等多种因素有关。
四、教学总结:
启发学生思考:通过本节课,在课前准备和课堂学习的过程中你的收获和感想是什么?
校园防地震安全主题班会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