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就是平常人们所说的地动。它像刮风、下雨一样,是一种经常发生的自然现象。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或人为因素引起地球表层的快速颤动。因此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是现代地壳运动和地球运动的一种表现。
3、地震时刻都在发生(学生汇报交流各自收集的材料)
全球每年平均要发生1500万次地震,每2秒就有1次地震发生。这些地震绝大多数都很小,只能用灵敏的仪器才能观测到。能够形成灾害的地震,全球每年只有1000次左右,其中能造成重大灾害的大地震,平均每年只有十几次。
4、几个常用的地震科学名词(播放视频课件)
震源: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叫做震源。震中:地面上与震源相对的地方,叫做震中。震中距:地面上任一地点到震中的距离。震中区:震中及其附近的地方称为震中区,也称极震区。震源深度:从震中到震源的距离,或者说震源到地面的距离,叫做震源深度。我们把地震发生在60公里以内的称为浅源地震;60-300公里为中源地震;300公里以上为深源地震。目前有记录的最深震源达720公里。
地震波:地震时,在地球内部出现的弹性波叫作地震波。这就像把石子投入水中,水波会向四周一圈一圈地扩散一样。
地震波主要包含纵波和横波。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波为纵波(P波)。来自地下的纵波引起地面上下颠簸振动。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波为横波(S波)。来自地下的横波能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动。横波是地震时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
由于纵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大于横波,所以地震时,纵波总是先到达地表,而横波总落后一步。这样,发生较大的近震时,一般人们先感到上下颠簸,过数秒到十几秒后才感到有很强的水平晃动。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纵波给我们一个警告,告诉我们造成建筑物破坏的横波马上要到了,快点作出防备。
5、地震的大小分哪些?(学生汇报)
大地震:震级M≥7级的地震
强震:6≤M<7级的地震
中强震:4.5<M<6级的地震
有感地震:3≤M≤4.5级的地震
弱震:3<M级的地震
6、地震震级和地震烈度(课件展示)
震级反映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因此一次地震,震级只有一个。烈度表示地面受到影响和破坏的程度,因而烈度在地面不同的地点各不相同。烈度不仅与震级有关,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以及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等多种因素有关。
四、教学总结:
启发学生思考:通过本节课,在课前准备和课堂学习的过程中你的收获和感想是什么?
学校地震安全应急预案9
今年5月12日,我国迎来了第xx个防灾减灾日,而5月8日至12日则是防灾减灾宣传周。为了认真开展第15个防灾减灾日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广大师生防范自然灾害的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根据上级有关精神和我校实际情况,我们特制定了以下的活动实施方案。
一、活动主题:城镇化与减灾。
二、活动时间:20xx年5月8日至12日(5月12日为防灾减灾日)。
三、活动组织:安保处、德育处以及各分校。
四、活动内容:
1. 防震减灾活动启动仪式(5月12日):在防灾减灾日这一天,我们将在国旗下举行讲话,主题是《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创建平安和谐校园》,同时正式启动防灾减灾宣传周。
2. 防震减灾宣传活动(20xx年5月8日至12日):
- 利用5月12日的国旗下讲话,进行防灾减灾周的动员活动;
- 在5月7日至13日期间,利用校园广播和宣传展板宣传防灾减灾知识;
- 通过学校律法先锋社团,以律法先锋小报的形式向师生普及防灾减灾法律法规知识,宣传防灾减灾常识。
3. 开展防灾减灾系列教育活动:
- 以班级为单位组织“校园安检我参与”活动,让每位同学都参与校园安全大检查,并写下自己的检查报告。初一和初二各班需制作一份防灾减灾手抄报,于5月16日前交到德育处赛丽曼老师处;
- 各班级围绕“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创建平安和谐校园”主题开展主题班会活动,深入浅出地宣传防灾减灾相关知识;
- 在5月13日的早上大课间,进行防震应急避震疏散演练,提高师生应对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的能力。
4. 开展校园安全隐患排查和整改:在5月14日,安保处将组织相关人员对学校的教学楼、楼道、教室、功能室等进行全面排查,发现隐患及时整改,防患于未然。
五、活动要求:
- 各分校和各班级要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工作,确保每位同学都了解防灾减灾知识,增强自救自护能力;
- 强化责任意识,严密组织,确保防灾减灾活动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