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查询
首页 办公文秘
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方法精品9篇
大小:475.7KB 3页 发布时间: 2024-02-04 11:41:46 11.16k 10.5k

大家好,以下内容是小编根据各位的需求,为大家整理出的有关于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方法文档,欢迎各位阅读和借鉴。

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方法1

一、培养中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应着力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师对中学生的种种心理问题、偏差和障碍,应善于把握、启迪、疏导,以主题班会、影视社评、专题、演讲、典型事例分析、分组辩论、心理咨询等形式,帮助中学生认识人生的积极意义,领悟人生价值;经常用其身边的先进人物和英模事迹去影响他们,养成乐观奋发、勇敢坚韧、“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品格和锐意进取、顽强拼搏的精神,客观、全面地想问题办事情,调试心理状态,防止心理偏差和心理障碍

2、培养健康的情绪。高兴、愉快、欢欣、喜悦等积极的情绪有利于中学生心理健康,可提高学习和活动效率,促进人格健全。为此,教育工作中应创设“紧张度”,在紧张之中辅之以健康、愉悦的活动或操作,适度调节情绪,谨防因管理过程中急于求成,因斥责、否定、处罚学生等导致的情绪对立,而形成冷僻,偏执,自卑等性格;同时应不断培养、提高学生情绪调控能力,学会用有效的方法;自觉调节情绪的紧张度,做到“喜怒有常、喜怒有度”。

3、塑造良好的性格。中学生心理素质中的认识、情感、意志往往在其形成过程中表现为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和较稳定、有核心意义的个性特征,即人的性格。塑造良好的性格要做到:(1)、根据学生个性心理特征,选用精当的方式和手段,培养、塑造性格中好的一面,克服、矫正不好的一面;(2)教育活动中特别注意客观、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个中学生,尊重其人格,掌握其年龄特征、家庭环境和个性差异,用说服教育、榜样示范、实际锻炼、自我陶冶等方法启发学生3编制确实可行的科学训练计划,运用心理学的“正强化”原理,爱护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训练良好的心理品质。切忌用一些违背教育、心理素质发展的规律,压抑挫伤学生个性的手段。

4、形成正常的人际关系。德育工作要引导中学生做到:主动真诚,尊重他人的人格、习惯、隐私,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对于有心理偏差、适应不良者,应吸引他们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增加与同学好友交往的机会: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教师的情感态度在中学生心目中分量很重,被看做是集体、社会的评价使其产生心理满足,并在此心境中发展和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师生关系融洽和谐,也有利于发展中学生朝气蓬勃、积极上进的健康情绪和乐观豁达的性格,这就要求师生共同努力去创建。

为了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重视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在德育实践中积极探索,开拓创新,建立一个完善、科学、操作性强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辅导体系,以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有完美个性的健康人格的人才,是我们德育工作和每位教师的重大历史责任。

二、培养中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重要性

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至关重要。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帮助中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更好地应对各种心理问题、偏差和障碍。同时,培养健康的情绪和良好的性格也是中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重要方面。良好的情绪可以提高学习和活动效率,促进人格健全,而良好的性格则是中学生心理素质中的核心特征。另外,形成正常的人际关系也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因此,重视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并建立一个完善、科学、操作性强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辅导体系,是我们德育工作和每位教师的重大历史责任。

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方法2

心理素质是指个体通过生理条件的基础,将外界的刺激内化为稳定、基本、内隐的心理品质,并与人的适应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相关[1]。如今,素质教育的理念已经深入到大学教育中,其目标是培养有文化、有能力、有素质、有胆识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以体育专业的大学生男女心理素质特点为切入点,探讨大学生如何面对挫折和压力,并引入体育课教学中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得出了开展有针对性的体育课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具有重要意义的结论。

首先,通过表一可以看出,体育专业男生和非体育专业男生在面对挫折和压力时存在明显差异,而体育专业女生和非体育专业女生之间的差异更加明显。值得庆幸的是,调查中没有学生在面对压力和挫折时选择自暴自弃。大多数体育专业男生、女生和非体育专业男生都认为参加体育运动后感受愉快舒畅,但40%的非体育专业女生参加体育运动后没有特殊感受,甚至有16%的人感到疲惫不舒服。通过对表一的分析可以看出,体育专业的学生大多数认为参加体育运动可以舒缓心情,也就是说,通过体育运动可以缓解大学生紧张的学习压力,释放不快和阴霾,培养勇于面对和敢于担当的心理素质。相对而言,非体育专业大学生通过体育运动缓解压力的情况明显弱于体育专业学生,尤其是非体育专业的女同学们。因此,如何培养正确面对挫折、懂得释放压力的自我调节方法成为体育教师的重要任务。

其次,在体育课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内容是关键。已有研究证明,在整个身体素质结构中,各种素质的形成都以个体的心理素质为基础[2]。体育教学一直被视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承担着培养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重任。因此,在体育课教学中,体育教师应通过几节课的时间,观察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表现,了解每位学生的参与情况,包括积极性、热情度、认真度和情感体验等。针对男女生的不同体育兴趣和生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组织形式,并采用正确的教学手段,以实现通过体育课教学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

此外,合理地进行评价也是体育教学中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关键。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对学生体育运动参与情况的积极评价往往能极大地促进学生的体育热情。大学生体育课堂主要以室外体育运动和体育技能学习为主,体育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动作或者表现进行评价时,积极的、鼓励性的评价会使学生感到满足。即使面对教师提出的改进意见,学生也能够乐于接受,并从意识上主动改进。长此以往,学生不仅能够形成积极进取的运动精神,还能学会如何面对和指出他人的不足,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小技巧。相反,如果体育教师只是批评甚至谩骂学生,会让学生逐渐失去信心,减少体育热情,甚至导致学生不爱沟通交流,出现自卑自闭的问题。

此外,体育教师可以参与体育社团建设。社团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体育社团作为大学校园社团的一部分,也是大学生参与热情最高的社团类型。如果体育教师能够参与社团的发展和建设,甚至参与制定社团活动的内容和形式,那么体育社团可能不仅仅是一个体育活动社团,而是一个综合性的活动群体,能够在心理素质教育、体育兴趣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等方面发挥作用。当然,体育教师参与体育社团的深度和广度需要学校、体育教师、学校团委和社团负责人等各方的充分协调和统筹安排。

最后,体育教师作为整个体育教学的主导者,在开展大学生体育课教学和安排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必须将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其中。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从心理上塑造和完善个体,因此大学生体育课作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担着提高大学生体育运动技能和传授体育运动知识的责任,还肩负着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任务。因此,在开展体育实践活动的同时,体育教师应将与大学生心理素质相关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让他们了解和掌握心理素质的基本构成及其影响因素。学生应认识到体育课对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并懂得在适当的时候通过体育运动舒缓自己的情绪和学习压力。体育课的实践性和运动性使其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沿阵地,也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 张大均.论人的心理素质[J].心理与行为研究,20__,1(2):143-146.

[2] 张大均主编.学校心理素质教育概论[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__年,第65-66页.

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方法3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高校学生数量日益增多。面对这一庞大的学生群体,高校需要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然而,传统的消极心理学模式过分关注心理问题学生,很难照顾到普通同学的心理健康发展,而积极心理学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难题。积极心理学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重视人的积极潜能的开发。本研究探讨积极心理学课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提升的新途径,服务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一、积极心理学的内涵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新思潮,它利用心理学现有的研究方法,来研究人的积极方面,如美德、幸福等。马丁·塞利格曼被誉为“积极心理学之父”,他认为:“积极心理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使人们通过理解和建立积极的情感、满足及意义,而变得更幸福,而幸福就是要过愉快、充实和有意义的生活。”积极心理学将研究的视角锁定在幸福的三个方面,即积极情绪体验、积极人格和积极社会制度。在积极情绪体验方面,积极心理学家将主观幸福感、满意和满足、充实与快乐、希望与乐观等作为研究内容,并把主观幸福感作为个体积极体验的核心。积极心理学家认为要过幸福的生活需要发挥自身的才能、兴趣和优点,并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了优点和美德上,即积极人格上。在制度的研究上,积极心理学家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学校和家庭方面,因为这不仅是个体形成积极人格的有效支撑,也是个体积极情绪体验的直接来源。

二、心理素质的基本内涵

个体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在所处环境的熏陶及所受教育的共同影响下,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心理状态和品质,并在认知、情感、意志、需要、爱好等品质上表现出相对稳定的特质,我们称这种心理状态和品质为心理素质。心理素质由智力素质、情绪素质和个性心理素质三方面构成,在人的综合素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的优劣直接影响和制约着个体综合素质的发展。

三、积极心理学课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实证研究

本研究以239名自愿选修《幸福哲学:积极心理学》课程的大一学生为研究对象,年龄在17-20岁之间。男女生分别为141人和98人,工科、理科和文科类学生分别为147人、56人和36人。研究时间为一学期,研究工具采用西南大学张大均、王滔编制的“大学生心理素质问卷”。

在研究过程中,首先进行了前测,了解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然后设计了16次累计32学时的积极心理素质提升教育方案,包括知识讲解、积极心理训练、角色扮演、团队讨论、训练分享等形式。方案实施过程中,每周一次,每次1.5小时。最后进行了后测,对研究对象进行第二次心理测验,并与前测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研究资料处理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包括对心理测量表的数据分析和对学生自我成长报告的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参加《幸福哲学:积极心理学》课程的239名学生,在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情绪特征、动力特征、个性特征方面的变化是显著的。此外,学生的自我成长报告也反映出在积极心理学课中获得了收获与蜕变,包括环境适应能力的提升、自我认识能力的提升、情绪调控能力的改善以及获取积极沟通的方法。

通过对研究数据的分析和学生自我成长报告的分析,可以看出积极心理学课在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某些维度和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在个性维度上,学生的动力特征、情绪特征和自我特征有显著的发展。积极心理学课通过知识讲授、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在课程中获得积极的情绪和自我发展体验,进而提升心理素质。

然而,研究还发现,在认知维度上并未出现显著变化,但在反应性和实践性上发生了变化。这可能是因为课程设计需要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行动,在实践中调动了学生的认知反应和实践能力。此外,学生的适应性也是心理素质中容易受成长和发展环境影响的因素。虽然积极心理学课尽可能真实地提供学生生活的社会环境,但与真实的社会环境仍有差距,因此学生的社会心理适应能力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建议建立学生心理素质提升训练的长效机制,提供真实的学习生活环境,使学生能够在其中历练和成长。

除了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外,还可以从文化的角度来建构。将大学生心理素质提升融入到校园文化活动中,探索有效的途径,从而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综上所述,通过积极心理学课的实证研究,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这为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途径,对于培养更加健康、积极的大学生群体具有重要意义。

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方法4

一、明确培养目标,加深心理训练

人的心理活动是十分复杂的。即使是一个心理正常的人,也经常会因受外界和自身因素的影响而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状况。对小学生来说,年龄小,自控力较弱,这种心理的变化更为突出。例如:一上午的课程有语文、数学、美术、体育,由于语文、数学的教学过于封闭,教师要求又往往过于严格,学生更觉得乏味,表现出厌倦的心态,而相对较开放的美术、体育,他们又往往表现出乐观、向上的心态。因而,我们必须明确心理培养目标,把握健康心理的标准,有目的地强化训练。

一般而言,作为一个心理素质优秀的小学生经常具备以下特点: 1、能经常保持乐观、稳定、向上的心理情绪; 2、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同学和自己,即具有人际交往和自我认识的能力; 3、学习兴趣浓厚,有坚强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因而,教学中、工作中、要通过多种形式的目的性训练,增强学生的控制情绪、承受压力、排除干扰等心理能力,力求使学生形成良好心理素质。例如:在教学中因势利导,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丰富多采的少先队活动,培养学生的自我认识和交往能力;加强体育锻练,使学生形成坚强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多开展社会化、开放性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减轻心理负担,克服不良心理倾向

过重的课业负担,不单压在学生身上,更压在学生心上。小学生正处在个性心理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过重负担的影响下,往往会出现种种不良的心理倾向。如:做事盲目,缺乏自制力,甚至导致犯罪;学习无自信心、遇到挫折就退步;生活处事有自卑感,情绪低落;容易嫉妒他人等。

反馈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Copyright @ 2016 - 2024 经验本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07888号-1 客服QQ:2393136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