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学时代进入中学时代,中学生如何尽快地适应新环境、新的人际关系,是他们能顺利完成青春期过渡的重要前提。然而,嫉妒、自卑、多疑、冷漠或孤独等不良心理品质以及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异时性,往往造成了他们不能正常处理师生和同学之间的关系,与人交往时或退缩畏惧、自卑孤独,或妄自尊大、目中无人。他们不愿合群,不愿与人接触,总是游离于集体,与周围人格格不入,对人心存厌烦、鄙视或戒备心理,内心感觉孤独、寂寞、空虚而又无法排解,心理矛盾日益加剧和突出。中学生人际关系的障碍常被其性格类型所掩盖,不容易引起重视,从而导致学生在这方面的障碍越来越严重。
这种人际关系的障碍可能会导致中学生与同学和老师的沟通不畅,影响学习和生活的质量。
3. 学习心理障碍
学习心理障碍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只是每个学生的程度轻重不同而已。由于中学生尤其是毕业班的学生学习负担重,考试分数及升学的压力让学生不堪重负,长期精神过度紧张,使其对学习、考试产生焦虑、冷漠或恐惧心情,心情烦躁抑郁,好发怒,不想学习,上课不愿听讲,影响课堂纪律,作业马虎,疏远他人,怕与同学和老师接触,害怕考试,对重要考试甚至想通过伤残自身来躲避。这些心理障碍如得不到有效控制、疏导,将对学生的学业进步产生很大影响。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笔者在学生中做过“你是否喜欢学习”的调查,高达80%以上的学生都选择了否定答案。可见,厌学已是一个普遍问题。刻板的学习方式、繁重的学习任务、无休止的题海战术、频繁的测验考试,令学生体验不到学习本身的乐趣,取而代之的是厌倦烦躁。
这种学习心理障碍可能会导致中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减退,学习效果下降。
4. 性认识的障碍
中学生的身体正处于生长发育的第二次高峰期,性生理不断发展,性意识也开始觉醒,对异性充满神秘、好奇、好感。然而,由于学校及家庭对性教育的滞后,性心理得不到正确引导,对性无法正确认识和把握,往往给学生带来许多迷惘和困惑,如与异性交往不适应,在异性面前或过分拘谨、局促不安、手脚无措,无法以平常心大方地与异性交往;或过分热衷于性引诱,沉溺于性幻想、冲动并渴望得到体验,产生早恋现象,甚至走上越轨、犯罪的道路。性障碍已成为中学生最常见、最难以启齿的心理健康问题之一。
这种性认识的障碍可能会导致中学生在性方面的行为和决策出现问题,甚至影响他们的整体心理健康。
5. 反抗性与依赖性
由于初中生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成人感,进而产生了强烈的独立意识,他们对一切都不愿顺从,不愿听取父母、教师及其他成人的意见,在生活中,从穿衣戴帽到对人对事的看法,常处于一种与成人相抵触的情绪状态中。然而,在初中生的内心中并没有完全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只是依赖的方式较之过去有所变化。童年时,对父母的依赖更多的是在情感和生活上,初中生们对父母的依赖则表现为希望从父母处得到精神上的理解、支持和保护。
这种反抗性与依赖性的矛盾可能会导致中学生在与父母和其他成人的关系中感到困惑,并影响他们的自我成长和个性发展。
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有哪些措施精品10
教育对学生心理的影响一直备受关注。然而,由于师资等条件的限制,心理教育的普及程度不够,并且方法也相对简单。教育界更注重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而对于教师的育人技巧的提升则轻视。教师的教学业绩成为考核的重点,而忽视了教师自身心理健康的培养。然而,没有心理健康的教师,必然会导致学生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素质教育的口号喊得震天响,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实际操作却严重脱节。学生的学业负担越来越重,考试的频率也越来越高,分数的重要性也越来越被强调。各级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仍然过度依赖考试,对学校和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指挥。随意的测试卷、无限的拓展任务给教师带来了巨大压力,而学生们也因此承受着过重的心理和学业负担。许多学生由于学习压力过大而出现焦虑、烦躁等心理症状,从畏难和无奈发展到厌烦和放弃,最终失去了学习的信心。
教师的素质对学生的心理也有着重要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扮演着“神”的角色,他们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是孩子们可以模仿和借鉴的榜样。教师个人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不可否认,现在的教师队伍质量良莠不齐。一些教师积极向上,而另一些教师消极低沉。教师的思想境地和教学方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使用简单、粗暴、挖苦、嘲讽甚至恐吓、体罚的方法对中学生的心灵是一种摧残和伤害,这也不足为奇地导致了部分学生的冷漠、厌学、孤独、敌对等心理问题的产生。
家庭环境对学生心理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许多农村家庭的父母文化水平较低,传统的思想观念使得他们的家庭教育方式和方法无法跟上时代的发展。他们采用简单的方法或行为来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却给子女带来了不必要的心理负担。此外,许多农村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导致孩子们与父母的交流机会减少,监护人也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变化,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常会引发各种心理疾病,如情感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问题。此外,独生子女家庭的父母或溺爱孩子,或因期望过高而对子女过于严厉,也会导致子女心态和行为的偏离。父母离婚、再婚,也会使子女在精神上受到创伤,逐渐形成孤僻、多疑、自卑、不合群的病态心理和行为。
社会对学生心理的影响也不可忽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现象也变得越来越复杂。淫秽的书刊、录像以及金钱的诱惑等,对初中学生的心理产生了负面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逆反倾向也越来越明显。
总结来说,学生的心理问题受到教育、教师素质、家庭环境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影响。为了更好地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部门需要加强心理教育的普及,提高教师的育人技巧,并且重视教师自身心理健康的培养。家庭和社会也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和社会支持,帮助他们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