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查询
首页 办公文秘
语文期末教学分析改进策略范本6篇
大小:478.37KB 4页 发布时间: 2024-02-04 11:26:09 6.81k 5.2k

下面这些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语文期末教学分析改进策略范本6篇,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欢迎阅读下载。

语文期末教学分析改进策略1

一、注重语文知识的积累

1.立足课堂,及时积累。课堂阅读鉴赏教学设计,要体现积累的思想。要让学习者明白积累的目标,确定积累的对象,设计评价积累质量的标准。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其地位及作用都是很特别的:它既是每个单元知识的“例子”,本身又包含着若干的语文知识。只不过这些知识是零散的,不一定附着在教材的语文知识体系上。我们在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立足课堂,把这些知识及时进行归纳梳理,让学生在头脑中编码储存起来。这些知识包括课文中的常用字词、文化文学常识等等。积累的方法是:教学每一课时,指导学生将必须积累的知识从课文及课文的“预习提示”、“自读提示”、“注释”、“思考与练习”中挑出来,在每个单元教学结束之后,进行一次归纳整理。整理时还要特别注意列出易混淆的知识点。例如,有方言干扰的汉字读音,容易写错的形近字,容易混用的近义词,容易混淆的标点符号、修辞手法、文学常识等等,这些容易混淆的知识点,是语文知识积累中应该特别引起重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它是学生得到全面知识的“拦路虎”、“绊脚石”。我们在教学时应该积极主动地去搬掉它,使教学走上光明大道,避免徒劳无功。总之,这些知识积累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随文点拨,相机穿插,也可专题讲授,集中训练,但知识要“精要、好懂、管用”,使学生在阅读鉴赏中能自如地借助这些知识的支架作用,发展成为一个有意识有品位的阅读者和鉴赏者。教材是一个重要的知识宝库,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实施积累就应该依纲据本,不能脱离教材。如《秋魂》中的警句,《最后一课》中对人物的细节描写,《看云识天气》中的精当的动词、精彩的比喻句、精美的写“云”句等。为抓好学生的语言积累,各种雅词、成语、名言警句都是我们的积累对象。这样,我们就应注意引导学生,把积累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要明白:积累不是最终目的,它只是手段,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才是目的,写作才是目的。例如:课堂上仿写各种优美的句子,利用成语连词成段,学习名家名篇的写作方法。使积累与运用相辅相成,共同提高,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拓展阅读,延伸积累。

大家都知道,要学好语文,光靠课内积累是远远不够的。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课业负担减轻了,自己掌握的时间相对多了,就要注意做好这方面的引导工作。为了让学生有较为合理的知识结构,还得把知识向课外延伸,既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又要与课内知识有这样那样的联系,这便是课文知识的延展和深化。在学习一些课文时,尽可能找到原著或相关的文章,引导学生展开朗读。

3.精选传授,查漏补缺。

新课标强调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这段话,很明确地阐述了“基础与发展”的关系,课堂与课外的连接。诚然,学生对某一方法的掌握,要有必要的基本素养支持,而基本素养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教师的三言两语就能解决的,需要学生长时间的积淀。

学生在课外积累语文知识,一般上都受到时间和资料的限制,故必然有这或那的缺陷,即使是积累课内语文知识,由于受到理解归纳能力的制约,有时也会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因此,有必要由老师亲自动手,精选一部分课内、外的语文知识传授给学生,以弥补学生在积累知识过程中的某些缺陷,而需要强调的是,老师精选的语文知识,一定得有针对性。所谓针对性,一是要针对学生学习课文的需要,所选知识是对课文有补充、扩展和深化的作用,学生掌握了这类知识,有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二是针对学生知识的缺陷,学生缺什么就传授什么,尽量将学生的语文知识缺陷弥补过来。根据这个原则,我在教学中主要精选三种知识传授给学生:一是与课文有直接联系的知识。例如,有关课文中作者的楹联,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诗歌、典故等等。二是学生难于查找、不易选择的知识。例如,中国的名言警句、外国的著名作家的重要作品简介等等。三是容易混淆的的一些知识。例如帮助学生归纳整理容易读错的字、容易写错的字、容易混淆的近义词、论证的方式与方法、文章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等等。

4.在表达交流中积累。

不管是语文知识的积累,还是生活素材的积累,或是文化背景的积累,对于丰富表达交流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苏轼说“吾文如万斛泉”,究其缘故是他有着厚实的生活积累和丰赡的阅读积淀。信手拈来、妙笔生花的锦绣文章,汩汩滔滔、纵横驰骋的雄辩演讲,旁征博引、张弛自如的幽默谈吐,需要的不仅是卓越的言语智慧,更得力于厚实的言语与生活的积累。在表达中,才有可能发现积累的不足。同样,在积累中,才可能娴熟表达的技巧;在积累中,才可能暴露积累的欠缺;在交流中,才能促进交流的自由。诸如开设主题读书论坛、电视新闻时评写作、课前三分钟演讲等等活动都是增进学生在表达交流中积累的有效办法。课外练笔是言语积累的重要渠道。课标中规定“课外练笔不少于2万字”,这是个最低的限度。坚持练笔,利于语文积累的流通、转换与更新。

5.在生活体验中积累。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主张“社会即学校”、“生活即学习”、“教学做合一”。这些都表明单有学校的课堂学习是不够的,还要结合家庭的、社会的生活。语文学习亦然。中学生风华正茂,求知欲强,情感丰富,独立意识日益增强。把语文学习空间框定在课堂、教材这“一亩三分地”上,只能使朝气蓬勃的青春倍受压抑。因此大力解放语文学习空间,多方开发校外语文课程资源,是当务之急。语文老师要注意引进生活的活水,将学校语文与社会语文贯通,以增益他们的积累。诸如参观访问、社会调查、专题研究、旅行、社区公益活动等等都是促进其生活积累的途径。使学生明白:生活处处有语文,激发其积累兴趣。

7.要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授之以鱼,不如教之以渔”,积累方法与习惯非常重要,有了方法才能提高效率,有了习惯才能持之以恒。课堂教学不只限于阅读和写作教学,还可在阅读课、积累课给学生指明道路,提出具体的操作要求,从而在积累的路上留下画“眼”、描“手”、摹“声”的专题等。为避免走入死记硬背、支离破碎的误区,还应指导学生诵读、欣赏,当把无声的语言转化为有声的语言时,学生就会从铿锵的音韵中品味诗文的意境,体会其感情,引发内心的积累和写作冲动。

在整个初中阶段,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圈点批注、作摘要、作卡片、作读书笔记等良好的习惯。由于初中生自我约束能力差,他们当中常有对老师的要求漫不经心、忽视、遗忘甚至放弃的现象,为使他们坚持下来,刚开始应带有强制性,做好定期检查,并对优秀的给予表扬,让学生有想头。另外,还应开展多项语文活动,如古典诗词背诵比赛、讲成语故事、朗诵等,使其在活动中有成就感,巩固所积累的内容。这样,就会在学生之间形成交流,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在整个班上形成良好的积累氛围,语文素养也在不断提高,语文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积累这一手段,在以上的环节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实现了课内走到课外,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达到了表达这一目的,使学生顺利完成“我手写我心”的伟大工程。

二、变革作文批改模式,变教师评改作文为学生互批互改,训练学生的“读、写”能力。 

1.每两人结为一组,同组互改。 

要求学生对作文的字、词、句、篇以及中心思想、表现手法、修辞等全面评改。初一开始,第一篇作文评改时,教师把评改符号交给学生,引导学生明确评改的内容,然后,要求学生每页眉批不少于3处;写出250---300字的总评语(优、缺点分开写),以后每次递增一行,到一页零十行为止,保持下去。评改结束后,评改人签名。这一步在30分钟内完成。 

2.每四人结为一组,同组交换审查。 

要求学生在两人一组评改结束后,再把作文交四人组交换审查。要求审查人写出审查评语,第一次为十行,以后每次递增一行,满一页为止,保持下去。审查人要把原作及评语认真看一遍,然后肯定评改人评改的优点,指出不足。审查人也要签名,要求30分钟完成。 

3.作者与评者及审查者商榷。 

评改及审查结束后,交还原作者,原作者可以针对评改评语和审查评语提出自己的看法,第一次为十行,以后每次递增一行,满一页为止,保持下去。作者也要签名,要求20分钟完成。下次评改时,评改人和审查人首先看原作者上次的商榷意见,有不同见解的,课下可以商讨,争执不决的,由老师评定。

4.教师验收打分,写出“裁判”意见。 

学生评改、审查、商榷之后,把作文交给老师,由老师给作文、评改评语和审查评语打分,对作文中有争议的问题作出比较合理的评判。 

经过这四步评改,一篇作文的优劣之处就比较清楚了,再由原作者重新修改、润色、誊写,一篇较好的作文就产生了。

5.这种变教师评改作文为学生互批互改,训练学生的“读、写”能力的做法,有以下几点好处: 

(1)扩大了学生的阅读范围。在评改、审查、商榷的过程中,学生的阅读贯穿始终。通过阅读,了解了同学作文的思路,并且使自己的作文思路更清晰,从而起到了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 

(2)加大了学生的写作量,增加了课堂作文教学的容量。过去,一个题目只写一篇作文,现在要写四篇(作文、评改评语、审查评语、商榷意见)。有位语文教学专家指出,写作练习多多益善,学生的写作能力是练出来的,而不是教师改出来的。采取这种方法后,学生的写作能力会很快提高,一般在初一下半年就可以写质量较高的作文了。 

当然,在这个作文及评改过程中,从写前的指导,到评改、审查、商榷,教师始终都要处于主导地位,并非撒手不管。 

(3)通过作文及评改作文这个系列过程,培养了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写作习惯。学生具备了这种能力和良好习惯,可以受益终身。

三、注重朗读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好的朗读胜过繁琐的讲解。《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七年级学生因刚从小学上来,常会出现唱读、拖调、缺乏感情等现象。教师要给学生提供示范,让学生模仿学生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因此,教师的范读及录音示范能让学生较快地掌握朗读的语气,并进行模仿。在朗读课文的同时,如果再配上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背景音乐,更能吸引住学生,给学生一种感受。教师范读之前应认真“备读”,。反复研究朗读的语气、语调,发挥最佳水平,让学生听了以后,产生强烈的想读好的欲望,达到以读促读的目的。加强朗读教学,可以提高学生“说”的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我发现有不少学生在发言、回答问题时声小语低,吐字不清,而这些学生往往读的能力较差。所以,若想“说”好,还得先“读”好。为了帮助学生克服不会“说”的弱点,在教学中,我从读准字音入手,让他们读书时放声朗读,这样一遍一遍由浅入深,不断加强训练,学生读和说上口了,声音洪亮了,口齿也比原来清晰了。 

此外,还有一些学生回答问题时,语言平淡,语速过慢,比较罗嗦。因此在教学中,我抓住朗读这一环节进行训练,要求他们注意语气的恰当运用。如陈述句,语调要平缓;疑问句,语调一般较高;感叹句,语调一般较低等。从表达的内容来说,语音长而缓,一般用语庄重、严肃、悲伤场合;语音短而急,一般用于表达惊讶、兴奋、激动之情。在教学中,随时注意指导纠正,这样学生就逐渐形成了良好的说话习惯。

四、亲其师、信其道

1.善待学生,生气时不教育,教育时不生气。

人生气时经常会失去理智,会讲一些过激的事后会后悔的话。可是话一旦说出口就覆水难收,教师也是人,也会生气,而他对于学生所说的气话有的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所以张社长主张“生气时不教育,教育时不生气”。他还介绍了一个看似好笑却很实用的方法:气得不行,要批评学生时,先把舌头在口腔里转10圈,估计转完,气也就差不多了。

2.评价时,优点大家讲,缺点自己找。

每个学生都有自尊,都好面子,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喜欢表扬鼓励,容易接受肯定性评价。所以,评价他们的时候,只有公正、全面、客观还不够,还要让很多“别人”讲出他们的优点,让他们特有面。而对于其缺点,让他们自己说出来,会良药“爽口”也利于病,会更容易让他们接受并改正。

反馈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Copyright @ 2016 - 2025 经验本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07888号-1 客服QQ:2393136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