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课堂案例式教研。案例式教研分为自研式汇报课、出外学习课堂实录等。
自研式汇报课:每个学期每位教师在校内上一节研讨课,要求执教教师在课堂上要有自己的研究思想,体现研究的价值,凸现自己的研究特点。
出外学习课堂实录:教师出外学习回校之后针对教学实录谈自己的感想,引发其它教师的共鸣,形成共同参与并提高的局面。
同课同构、同课异构。
几位教师上同一个内容,按照各自对教材的解读进行40分钟的个性化课堂教学演绎;这样一种课堂教学形式除了需要扎实的基本功、对教材的正确把握、对课堂教学的积极调控等之外,更需要临场的教学机智的发挥和对课堂教学中精彩生成的把握。多人同上一节课这样的教研形式对教师业务成长有真切的帮助,让教师在自己的实践中,在向别人学习的过程中审视自己的教学,反思自己的教学,营造了一个有效、务实、探索的教研氛围。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研讨、亲身体验,让新的理念在研讨中得到内化,认识在研讨中得到升华。
边教边悟: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式。成功的和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和创造性地反思其专业发展的实践和能力。教师在个人反思或集体反思的过程中,可拓宽专业视野,激发不断追求超越的动机。教师们把自己平日里所教、所悟和所感写下来,教中悟,悟中学,学而后教。通过边教边悟,营造了学习研究的氛围,提升了教师们的理论水平。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终生的、整体的、全面的、个别而又持续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断的反思和合理的规划。
搭建平台:教师经过一定时间的教学实践,有了各自的实践体验,就需要进行经验总结。总结之后也需要我们提供平台进行经验分享,每一位教师都可以把自己的特色进行展示。
定期或不定期地参加各类学科教研组的教研活动,切实做好专业引领作用。
(四)引领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我们所看到的语文教学通常以教材上的课本展开,一篇课文就是一个(或一组)训练目标。课堂上,读课文,想课文,说课文,基本上“万变”不离课本。在他们心中教语文其实就是教课本,教课文其实就是把教学参考资料中的答案通过课堂,通过训练一步步地有序地固化在学生思想中。叶圣陶先生早就语重心长地说,教材其实也就是个例子,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拐杖。可是我们的教师却把“例子”当成了语文教学的通天的法宝,拼命地挖掘这“宝库”中的训练“资源”,他们仿佛就是“魔术师”,一篇短短的课文能衍生出许许多的练习题,有些问题连作者也感匪夷所思,在语文教研组,经常看到这样争论的场面:几个语文老师捧着习题在争论着答案是“a”还是“b”。细想一下,连老师也闹不明白的题目,学生岂不是想昏了头,这样的语文、语文教学,孩子们能喜欢吗?
确实,如果你走进孩子之中,问他们是否喜欢语文时,大多数学生都会摇头,甚至会说,语文书中的课文,我们在开学第一天就读完了,课堂上,老师讲的,爸爸妈妈为我们买的“课课通”“堂堂练”上都有!难怪孩子们不喜欢,原来语文老师连起码的游戏规则都不了解:孩子厌烦重复,喜欢新鲜。了解这些,我们的语文老师还会如此心安理得地“教语文”吗?孩子是喜欢读书的,可是不少的语文教师都让孩子读什么?读课本,反反复复,不厌其烦,甚至达到背得一字不漏,我们的语文老师对此言之凿凿:课文是经典的规范语言,如果不积累,怎么会应用呢?现在语文试题非常“活”,许多内容课本上根本没有,必须补充一些课外的知识让孩子强化记一记,这对提高孩子的语文成绩大有益处。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积累是唐诗、宋词吗?是名家名篇吗?是名言警句吗?非也!“奥运会的会旗标志是什么?口号是什么?”“《水浒传》中林冲的绰号是什么?”“《跳水》一课的作者列夫·托尔斯泰,他的代表作是什么?”这些知识孩子是需要的,可是它的获得不是靠老师“喂”的,而是通过自己大量的课外阅读积淀的,这些知识可能会在某次考试中给孩子试卷增加一两分,但是为了考试“昙花一现”,却把孩子套在功利记忆的怪圈里,耗费了他们宝贵的阅读时间,是不是付出的代价太大了?
语文课本是要认真读的,但决不是他们阅读的“唯一”。我们“简单”教语文,“简单”教课本,腾出时间让孩子呼吸窗外“清新的空气”,儿童小说、童话、古典名篇都可以进课堂,并且进入孩子的课余生活。小学生正是记忆的最佳期。因此,积累语言应该是小学阅读教学最重要的目标要求之一。“厚积薄发”,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绝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学不好语文。
《新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了阅读和积累的要求:
一是提倡扩大阅读面,要求“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扩展自己的阅读面”,“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
二是规定课外阅读和积累的数量,第一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以后逐渐增加,第二学段不少于40万字,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三学段不少于100万字,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六年累计应达到145万字,背诵优秀诗文160篇(段)。课外有这么多的阅读和积累任务,对语文课本里好的篇章、段落,我们更应指导学生加强背诵,但绝不是“死记硬背”的回潮,我们倡导的是“活记乐背,主动积累”:一是熟读成诵,水到渠成。即功在诵前。二是演诵结合,寓趣于背。即根据文体的特点,可以通过讲故事、当导游、演课本剧等不同形式,激发学生背诵课文的积极性,既使学生享受到背诵的乐趣,又使学生受到情感的、文化的、审美的熏陶。
(五)建立骨干教师支教帮扶制度。发挥各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作用,定期“送课”,将新思想、新方法及时传播,在深入基层进行理论与实践培训的基础上,指导教师上公开课,并进行研讨。
(六)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逐步建立全面测查听说读写能力的考试和对教师、学生的多元化评价模式。
(七)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实效
1.建立开放的教学空间。打破教师一堂言的传统教学,构建平等的教学氛围是阅读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学会倾听学生,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教会学生互相交流彼此的阅读体验,以期引起学生的共鸣。建立开放的教学空间能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在一个互动的学习空间内进行多向的学习交流方式。
2.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小学语文课本所收录的文章多是优美的,抒情的,感人的。但有的故事离我们的生活较远,小学生对此很难理解,这就要求教师给学生以直观的认识,利用多媒体课件重现这些故事,可以激发学生对故事阅读的兴趣。如阅读《庐山的云雾》《海底世界》等文,通过多媒体放映“海底世界”的奇妙神奇的画面,激发了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帮助学生开阔视野,获取知识
3.创新评价方式,突出阅读的评价。新课程改革突出了对阅读的评价。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之间互相评价相结合,以活动促评价等。
4.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⑴培养认真读书的习惯:课堂上要求学生聚精会神地去读,善于抵制干扰,全身心去读书,克服心不在焉的不良习惯。
⑵学生带着问题读书,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课后提示问题去读。
⑶培养圈画的习惯:在读书时随时圈点、画、批,画出重点、难点,圈出不理解的地方,批注自己的理解和理会。
⑷培养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要求学生遇到不理解的字词随时翻阅词典,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阅读课文。
⑸培养课外阅读的习惯:经常阅读有益的课外书刊、报纸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课外阅读量
八)开通网络教育,真正实现资源共享,让广大农村的教师和孩子享受高质量、高水平的教育,提高教与学的质量
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及改善策略5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与问题
1、小学生学习语文兴趣不浓厚。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体现出学生们的兴趣爱好对学生们学习课,程具有多么重要的作用,提升孩子们的学习兴趣问题是现代小学语文教育过程中深入探讨的问题。针对小学生心理特征来说,更应当注重了学生们学习兴趣的问题,但是根据当前语文教学实践表明,虽然语文教师会运用许多教学手段来提升课堂中的趣味性,但是依然不能够让多数学生对语文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而根据调查显示:多数小学生并不喜欢语文课程,无法感受到学习语文课程的乐趣。
2、教师教学方式不正确.与现代小学生特点不符由于小学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语文的起始阶段,并且小学生多数的年龄都是十三岁以下,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注重课堂学习方式的多元灵活性掌握。但是依然有许多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仍沿用过去陈旧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将教学模式分成三个部分:认识生字、将课文分段、将课文中心归纳总结,一般小学语文教师过于注重这三种步骤却根本不去考虑创新教学策略,结果这种单一固定的教学模式严重阻碍了学生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并且也让学生们的基本技能与理论知识相脱节。小学生过于盲目被动地学习,使得他们难以提升学习能力。
3、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当前,我国许多小学语文教师素质较低,缺少教学能力,教学模式滞后。在实际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抓不住语文教学内容与重点,对学生们的学习行为过于放任,忽略对他们学习语文规律的指引,甚至整体脱离了教材,全部都是应试教育的身影,过于追求表面文章,这样难以培养出小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兴趣,不能产生应有的教学效果,甚至会导致部分小学生提高了自身的应试考试技能,但是实际的语文素养却难以得到进步,这些现象都是由于语文教师的不合理教学造成的。
4、教师备课与上课教学相脱节,教案制定缺乏完整性。一些语文教师将备课工作作为应付上层领导检查的工具,在备课过程中并没有深入钻研语文教材,也没有经过了自身深入思考,形成考虑周到、思路清晰的教学方式。部分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一味地照抄教学参考书,呈现出明显的模式化,并没有实用价值。还有一些教师,平日里基本上不备课,只有在学校突击检查之前完成备课任务,这样难以体现出备课的真正作用。
二、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
1、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小学阶段的学生潜能是无限大的,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需要做好学生引导工作才能够发挥出学生们的长处。由于小学生自身的表现欲较强,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融入进去表演的模式,例如一些具有故事性特征的课文中,我们可以鼓励学生们将其改变成课本剧,让课堂中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如果是具有叙述性特征的故事,我们可以专门举办讲故事比赛,可以让学生们在充满情感的朗读中体会到课文的深层次含义。当学生们在准备过程中,一定会充满着自信,对于语文课文的背景也会有着深入了解,进而获得了更多的课文知识与信息。这些多元化的语文教学形式能够提升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自主积极学习的效率。
2、施行课堂评价模式
小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一定会产生多种错误,因为学生们辨别是非的观念并不是十分明确,这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多对其进行引导,完善相应的课堂评价系统能够有利于我们教师了解小学生掌握产生骄傲的情绪,使得他们前进的动力慢慢磨灭。
但是,实现自身的价值,实现"梦";却需要这些,甚至需要善意的斥责和批评,在鼓励孩子,褒扬他们有天赋的时候,更多应该适当来一些"当头棒喝";敲碎他们心中那面将自己放大的"镜子";,让孩子们知道他们离"梦";还有距离,还需要通过不懈的努力,不断的奋斗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当然,教育者不需要击溃孩子们的信心,让他们懂得的是,前路困难重重,我心岿然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