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查询
首页 办公文秘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简述教案10篇
大小:486.36KB 5页 发布时间: 2024-03-01 11:00:13 5.92k 5.52k

人格,是指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环境中一贯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等。人格的基本特征就是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和社会性。在人格结构中,气质是人格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发现人的气质类型包括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我是一个多血质为主体的人,平衡灵活善于交际,行为外向容易接受新事物,而且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但注意力容易分散,兴趣多变。要塑造健全的人格,就要努力使自己内部心里和谐发展,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发展友谊;有效的把智慧和能力运用到获得成功的工作和事业上。从而使自己能更全面、主动的融入社会、适应生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简述教案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迁,当代人的心理适应也面临巨大挑战。大学生作为时代的先锋,对社会变化更加敏锐,因此他们的心理健康面临着更大的威胁。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和成才的关键。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但首先要明确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所以,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大学生心理特点提出心理健康标准,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进而提高教育效果,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首先,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学习是大学生的首要任务,能给他们带来快乐和满足,使其保持心理健康。然而,学习压力过重、学习方式、目标不当或缺乏学习动力等问题易导致心理不健康。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善于学习、乐于学习,表现在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采用合适的学习方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能够取得学习成果并将其运用到实践中。

其次,情绪健康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大学生大多处于青春期,情绪起伏较大。情绪健康不仅能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个人成长,也使大学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情绪健康的大学生表现为乐观开朗,对生活充满希望,情绪稳定,善于调控情绪,既能克制约束,又能适度宣泄,使情绪的表达既符合社会需求,又符合自身的需要。

意志健全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意志健全是大学生有效学习和活动的必要条件,影响心理健康。意志健全的大学生在实践中有较强的目的性,不易受外界影响,能迅速根据实际作出决断,在行动中控制情绪和言行,以充沛的精力和坚韧不拔的毅力战胜困难和挫折。

此外,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该具备完善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身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状态的知觉和主观评价。个体只有对自己各方面都有较深的了解,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客观、全面地认知和评价自我,善于自我接纳,自尊自信,既独立有主见,又善于合作,确立自我同一性,能进行有效的自我控制。

与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人际交往是个体正常的心理需要,人际交往能力是大学生融入社会、实现理想的必备能力之一。和谐的人际关系能使大学生获得优质资源,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认可。和谐的人际关系包括喜欢交往、交际广泛,又有三五知己;学会分享、接受和给予;有同情心,善于理解他人;宽以待人,乐于助人;端正交往动机。

适应能力强是心理健康的另一个重要指标。适应能力指个体与现实生活和谐相处的能力。大学生面对大学的生活环境、管理方式、教学形式等方面的变化,如不能有效处理与现实环境的关系,则易引起心理问题。适应能力强的大学生能主动与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对社会现状有较清晰正确的认识,思想和行为能与时代发展相契合,与社会的要求相符合。

最后,心理行为应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人的心理发展和年龄密切相关,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行为特征也不同。心理行为特征只有在特定的年龄段相符合才能相得益彰。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具有与年龄相符的心理行为特征,如精力充沛、思维敏捷、情感丰富、朝气蓬勃、热情奔放、活力四射、反应灵敏、坚韧不拔、勤学好问。如果出现少年老成、无精打采、喜怒无常或过于幼稚、依赖等现象,则可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综上所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是学习能力良好、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自我意识完善、人际关系和谐、适应能力强和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这些标准的制定对于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简述教案10

近年来,大学生群体中由于心理问题造成的个体行为偏差不断增多。在接受校报记者采访时,从事心理辅导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指出,目前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呈增多趋势,众多诱因导致大学生中出现了心理弱势群体。因此,如何帮助这些“天之骄子”们远离“郁闷”,保持健康心态,应该受到学校各部门的关注和重视。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身体、智力和情绪应十分协调。另一方面,大学生应适应环境,与他人建立谦让的人际关系,并拥有幸福感。此外,大学生在职业工作中应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和麦特曼提出了心理健康的10个标准,包括有充分的安全感、充分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出恰当的估计、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能保持个性的完整和谐、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适度的情绪控制和表达、有限度地发展个性以及适度满足个人基本需要,同时不违背集体利益和道德规范。国内心理健康教育专家认为,心理健康还应包含保持对学习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和恰当地接纳自我、协调和控制情绪、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保持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和正确认识环境,并处理个人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等几个方面。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诱因与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等有关。对于大学生而言,学习与生活的压力是主要诱因之一。长期处于高度学习紧张的状态下,可能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此外,情感困惑和危机也是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恋爱带来的情感危机往往会导致一些学生走向极端。另外,对独生子女教育不当所造成的后遗症也是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频发的原因之一。独生子女群体长期以来受到过度溺爱和缺乏集体合作精神的教育,易使大学生诱发心理疾病,甚至产生暴力倾向和行为。此外,角色转换与适应障碍也是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诱因之一。大一新生常常面临着适应新环境的困难,如果得不到及时调整,就会产生心理问题。交际困难也是导致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原因之一。许多大学生缺乏独立生活和与人沟通的技巧,导致交际困难,进而导致心理压力的增加。此外,家庭及外界环境的不利影响,如不当的教育方式、单亲家庭、学校环境的负面影响、消费浪费攀比、对贫困生的歧视以及学习节奏过于紧张等,也是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

教育部的调查显示,因各种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而休学、退学的大学生已经占休学、退学总人数的50%左右。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既与大学生自身缺乏心理健康常识有关,也与整个社会的发展变化和急速转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大学新生最易受“心理断乳期”困扰。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一位心理学家近期在上海、北京、广州完成的大规模心理症状自评查测结果显示,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普遍低于全国成人正常水平,特别表现在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症、焦虑、恐惧等症状。研究人员还发现,来自外地的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普遍比内地生差。调查报告认为,大学新生离开自己所在地区或学校,到另一个陌生的环境求学,地域文化和生活环境的差异,使他们极易处于心理应急状态,存在的心理适应问题相对较多,表现出来的心理和情绪问题也比较突出。这些心理问题突出表现在自我意识的模糊与困惑、环境改变与心理适应障碍以及人际交往困难三个方面。

为了应对大学生心理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首先,建立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学校应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为新生营造一个乐观、积极向上、尊重、友善、宽容、朝气蓬勃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其次,开展多种形式的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包括心理咨询的宣传工作、建立新生心理档案并进行跟踪调查、开设心理选修课、举办心理讲座和心理沙龙、出版心理健康读物等。此外,还需要拓宽思路,发挥横向渠道的育人功能,使新生能够多参与有益的课外活动和社团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最后,加强学生的自我保健教育,让他们成为自己的心理保健医生,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培养良好的个性,保持自信、乐观、坦诚、坚忍不拔的心理品格。

总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校改革的步伐加快,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压力。对于大学新生而言,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日益增大。因此,学校和各部门应充分认识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困境,恢复心理平衡,增强他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挫折的承受能力,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反馈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Copyright @ 2016 - 2024 经验本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07888号-1 客服QQ:2393136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