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是指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环境中一贯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等。人格的基本特征就是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和社会性。在人格结构中,气质是人格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发现人的气质类型包括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我是一个多血质为主体的人,平衡灵活善于交际,行为外向容易接受新事物,而且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但注意力容易分散,兴趣多变。要塑造健全的人格,就要努力使自己内部心里和谐发展,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发展友谊;有效的把智慧和能力运用到获得成功的工作和事业上。从而使自己能更全面、主动的融入社会、适应生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班会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迁,当代人的心理适应也面临巨大挑战。大学生作为时代的先锋,对社会变化更加敏锐,因此他们的心理健康面临着更大的威胁。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和成才的关键。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但首先要明确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所以,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大学生心理特点提出心理健康标准,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进而提高教育效果,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首先,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学习是大学生的首要任务,能给他们带来快乐和满足,使其保持心理健康。然而,学习压力过重、学习方式、目标不当或缺乏学习动力等问题易导致心理不健康。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善于学习、乐于学习,表现在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采用合适的学习方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能够取得学习成果并将其运用到实践中。
其次,情绪健康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大学生大多处于青春期,情绪起伏较大。情绪健康不仅能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个人成长,也使大学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情绪健康的大学生表现为乐观开朗,对生活充满希望,情绪稳定,善于调控情绪,既能克制约束,又能适度宣泄,使情绪的表达既符合社会需求,又符合自身的需要。
意志健全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意志健全是大学生有效学习和活动的必要条件,影响心理健康。意志健全的大学生在实践中有较强的目的性,不易受外界影响,能迅速根据实际作出决断,在行动中控制情绪和言行,以充沛的精力和坚韧不拔的毅力战胜困难和挫折。
此外,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该具备完善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身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状态的知觉和主观评价。个体只有对自己各方面都有较深的了解,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客观、全面地认知和评价自我,善于自我接纳,自尊自信,既独立有主见,又善于合作,确立自我同一性,能进行有效的自我控制。
与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人际交往是个体正常的心理需要,人际交往能力是大学生融入社会、实现理想的必备能力之一。和谐的人际关系能使大学生获得优质资源,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认可。和谐的人际关系包括喜欢交往、交际广泛,又有三五知己;学会分享、接受和给予;有同情心,善于理解他人;宽以待人,乐于助人;端正交往动机。
适应能力强是心理健康的另一个重要指标。适应能力指个体与现实生活和谐相处的能力。大学生面对大学的生活环境、管理方式、教学形式等方面的变化,如不能有效处理与现实环境的关系,则易引起心理问题。适应能力强的大学生能主动与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对社会现状有较清晰正确的认识,思想和行为能与时代发展相契合,与社会的要求相符合。
最后,心理行为应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人的心理发展和年龄密切相关,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行为特征也不同。心理行为特征只有在特定的年龄段相符合才能相得益彰。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具有与年龄相符的心理行为特征,如精力充沛、思维敏捷、情感丰富、朝气蓬勃、热情奔放、活力四射、反应灵敏、坚韧不拔、勤学好问。如果出现少年老成、无精打采、喜怒无常或过于幼稚、依赖等现象,则可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综上所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是学习能力良好、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自我意识完善、人际关系和谐、适应能力强和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这些标准的制定对于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高东.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研究[J].华夏医学,20__,24(5):586-589.
2. 魏杰.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整合的探索性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