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首先要知道焦虑症并不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可以将焦虑症的自己调节方法与心理、药物疗法相结合,达到治疗的最佳效果。
以此为治疗的出发点,有效控制病情的加重。
人活在世上,难免不会处于困境之中,只要心平气和,不去胡思乱想,就可以克服一切。
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培养适合21世纪的优秀人才,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并将研究结果应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当中。
本文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以及使用的教育方法进行了分析与综合,教师应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指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
三、心理压力的产生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分析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所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尤其是大学生们,他们一直被父母呵护着长大,进入大学后远离了家庭和熟悉的环境,失去了原来的多重受宠的心理环境。在人际交往中,他们失去了优势地位,很容易产生不顺心、不温暖、不合群的失宠心理。同时,面对学业和未来前途的渺茫,大学生们更加不会处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与此同时,大学生们还面临着闭锁性与强烈交往愿望的矛盾,这进一步增加了他们处理人际关系的困难。
针对当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本文将对其进行分析。首先,心理健康教育过于简单化,教育方式不对位。有些人认为有了心理健康教育就应该取消思想政治教育,或者认为既然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就不应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这种不合理的课程设置导致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使他们无法正确地理解心理观念。其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缺失。当前,部分高校只将心理健康教育视为政治理论课的一部分,在高校政治理论课程改革之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只是作为一章或一节在各个版本的“思想道德修养”教材中进行讲解。尽管有些高校后来开设了独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学时很少,教师很难将心理健康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课堂讲授的内容脱离实际,重理论,轻实践,缺乏吸引力,教学效果差强人意,无法真正解决学生心理健康中的实际问题。
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观念,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自卑实际上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但这种防御是消极的。自卑心理会使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评价很低,不敢大胆主动地与他人交往。逐渐地,这种心理会导致个人与他人疏远,孤独,形成一道无形的高墙。这种情况又会使别人对个人产生不良的看法,进一步加深自卑心理。主要问题是对于环境的变化以及在新的集体中位置与角色的变化不适应,导致自我评价降低,自尊心与自卑感的尖锐矛盾冲突,从而导致心理失衡。此外,还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克服虚荣心理。虚荣心是为了保护自尊心而以不适应的虚假方式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它是自尊心的过分表现,是为了取得荣誉和引起普遍注意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不正常的社会情感。当条件不具备时,满足自尊心的需求就会产生虚荣心。因此,虚荣心实际上是歪曲了的自尊心。对于这类学生,教师可以运用认知领悟疗法来帮助他们改变原有的错误认知结构,逐渐形成正确的认知。同时,还应教导学生树立自己的奋斗目标,踏踏实实做事,厚积薄发,不追求虚名。
此外,大学生还应进行焦虑的自我调节。焦虑症的自我调节可以从树立自信开始。缺乏自信心是产生焦虑的主要原因之一。当面临困难时,我们需要勇气去面对,而勇气来自于自信心。缺乏自信心会使我们在处理事情时犹豫不决,瞻前顾后,给自己增加一层阴影。因此,只有树立起自信心,我们才能做好每一件事情,为进一步治疗焦虑症打好基础。此外,放松心情也有利于焦虑症的自我调节。周围环境的紧张和刺激会对我们产生影响,过度的紧张和兴奋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不利。因此,我们应适当放松心情,调整心态,抛开烦恼,回归最本真的状态,避免焦虑情绪的产生。此外,自我反省也是焦虑症自我调节的有效方式。每个人都会犯错误,但不能一直纠结于错误,越是纠结就越困扰,形成恶性循环。适当地反思自己出错的原因是焦虑症自我调节的有效方法。适当的发泄也可以帮助焦虑症自我调节。当我们感到烦躁不安、紧张无措时,可以选择适当的发泄方式来排解心中的痛苦。然而,发泄应限制在公道的范围内,不要影响他人的生活和生命。焦虑症的自我调节对于焦虑症患者来说是十分有帮助的,患者首先要知道焦虑症并不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可以将焦虑症的自我调节方法与心理和药物疗法相结合,达到治疗的最佳效果。只要心平气和,不胡思乱想,人们就可以克服一切困境。
总之,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为了培养适合21世纪的优秀人才,必须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并将研究结果应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本文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以及使用的教育方法进行了分析与综合。教师应从正确的角度对待大学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心理观念,帮助他们解决一系列心理问题。
大学生心理素质论文范文5
摘要:根据调查和分析显示,在校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之间存在密切关联。为了提升大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可以采取合理有效的干预方法。通过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心理防范意识,构建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大学生能够增强自信心,产生自我效能感,并逐渐形成积极向上、乐观的态度和情绪。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和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成为当前学生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之一。在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工作中,提升大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和增强身体素质是一项重要任务。提高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应从两个方面着手,即心理健康和身体素质。近年来,大学生安全事故频发,这充分体现了大学生心理存在障碍的问题。根据学者的统计,目前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病率最高达到42%,其中以神经症为主,患有神经症的大学生数量高于一般人群。可见,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对他们自身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
一、研究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资料
本研究选取了沈阳工学院的240名在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30名,女性110名,年龄在20至2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1.26岁。这些大学生中,有75名从不进行体育锻炼,70名偶尔进行体育锻炼,95名经常进行体育锻炼。
(二)研究方法
首先,对相关的大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的资料进行查阅,充分了解心理健康对大学生的重要性。其次,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大学生进行调查,一共发放了250份问卷,实际收回了240份,有效回收率为96.00%。将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分为正常组和非正常组,使用SCL-90自评量表统计得分≥2分和≥3分的人数。对大学生进行有效测试,统一测试所有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身体形态,测试指标为九项。最后,使用SPSS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处理,整理所得结果。
二、结果分析
(一)身体素质和身体形态的状况
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身体形态方面的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学生的身体发育等方面影响不大。然而,在身体素质方面却存在明显的差异,说明心理健康良好的大学生在运动能力方面高于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
(二)心理健康调查状况
通过对SCL-90自评量表的统计,发现得分≥2分表示阳性症状,表示这些大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良心理反应;得分≥3分表示中度症状,表示这些大学生存在中度不良心理反应。从表2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在这一项上得分≥2分的有160人,占总人数的66.67%;在这一项上得分≥3分的有68人,占总人数的28.33%。可见,在本次调查中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
三、讨论
(一)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
通过以上调查结果发现,当前大学生多多少少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忧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等精神病症,以及人际关系敏感等方面。这些症状都是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体现。很多学生与同学相处不融洽,对体育运动不感兴趣,不喜欢参加集体性的竞争活动和项目,缺乏兴趣和反应迟钝。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在课余时间很少进行体育锻炼,即使参加也只是应付而已。这种态度逐渐形成恶性循环,导致身体素质越来越差,上课时也不积极。这些大学生的态度不积极,不参加体育锻炼,很难在运动能力方面得到提高,这也是当前我国大学生身体素质较差的原因之一。
(二)影响心理障碍的因素分析
1.自身因素
大学生受到自身身心特点的影响,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不相符,阅历较浅,社会经验较少。很多大学生是独生子女,容易受到社会中不良思想的冲击和影响,导致心理上产生冲突和矛盾。
2.社会因素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激烈。人际关系处理复杂,经济发展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树立产生了影响。再加上企业对人才招聘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
3.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是导致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关键因素。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被家人宠爱,时间一长,错误的思想会灌输到他们的头脑中。这些大学生在小时候就被家长养成了一种优越感和自尊心,独立面对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较弱。父母不正确的价值观会扭曲孩子的价值观,逐渐培养出自私自利、唯我独尊、斤斤计较的性格,导致心理状态不良,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4.学校因素
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生学习体育、参加体育锻炼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大学对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等教育重视不够,导致很多大学生出现偏科现象,进一步导致心理障碍的产生。
5.身体素质因素
一些学生因体形较胖、身体素质较差,在学习体育动作时较慢、较别扭,感觉不如他人,担心被同学笑话,缺乏自信心,逐渐形成自卑心理。
6.大学生自我保健意识不强
大学生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对自身发展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性,对自我保健知识和意识了解不深。多数大学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但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他们不知道如何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这样发展下去会产生严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