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即是通过测评的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筛查出有问题倾向的学生进行访谈干预追踪,并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不难看出,这种评估角度为问题导向,以鉴别心理问题和障碍为主,仅注重心理问题的预防干预,忽略了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的发现与培养。因此,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应树立积极的心理评估理念,加入积极心理品质的测评,加入正面指标,了解学生积极心理反应,如积极体验、积极情绪、积极认知、积极的人际关系、创造性思维品质、主观幸福感等,帮助学生找到自身的优点和潜能,令每位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二)完善积极心理学理念的课程建设
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完善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应注入积极心理学理念和内容。以发展和培养积极心理品质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积极机能为根本,激发学生内在积极潜能,帮助学生构建和谐心态和乐观的人生态度。课程设计上,可借鉴国外成功案例。国外积极心理学课程着重于引导学生发现并运用自身的性格优势,提高学生的幸福体验,如著名的哈佛大学心理公开课――《幸福课》。课程构成上,包括理解并解释幸福和主观幸福感、如何增进主观幸福感,如何培养乐观心态,如何利用积极环境的力量,如何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等。课程内容选择上,要适应当代大学生的需求,选择与大学生关系密切的案例、热点,以积极心理学角度解析,避免过度关注消极问题与案例。
(三)开展积极心理学视角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开展形式丰富、多种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一方面,以学生心理社团为依托,开展多样的心理活动,比如探讨时下热点和大学生关注问题的心理沙龙、展示青春风采的心理微电影大赛、5?25心理文化节等。或者以积极心理品质,如感恩、希望、创造力、生命力、专注等主题开展心理活动。再者,定期展开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传授积极心理学理论和积极心理学品质培养方法。组织积极心理学视角的团体心理辅导,增强学生积极心理体验,让学生尽快适应新生活新挑战,学会人际交往技巧,培养积极的情绪体验,正确应对压力与挫折等。此外,构建积极的校园心理氛围也十分重要,可以通过组织心理知识竞赛、做好心理保健知识宣传,利用好线上阵地进行宣传,使积极心理学渗透入校园文化环境中。最后,联动家庭共同为学生提供积极的心理氛围。加强与家长的交流沟通,让其充分了解孩子心理健康状况,并有效引导家长开展心理健康辅导,通过积极和正向观念引导孩子正确的生活态度。
(四)积极心理学导向的心理咨询
传统心理咨询注重心理问题的消除和修复,咨询师多关注的是学生的“心理问题”,这种以问题为导向的咨询势必会对学生产生消极暗示,并不利于学生的发掘自身的力量解决问题。而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治疗不是修复受损部分,而是培育人?积极的正向力量,把注意力放在挖掘和发展来访者的各种能力上。该理论秉承积极的人性观,认为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积极心理品质,都有巨大的心理潜能。心理咨询应调动这些积极潜能,发展积极品质。
积极心理学导向的心理咨询,可通过一系列的干预训练策略来增进个体的积极情感,识别并发挥个体的品格优势。首先应建立积极的咨访关系,咨询师真诚地对待来访者,充分共情,对学生无条件积极关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心理咨询,应将学生积极因素调动起来,发挥学生正向的或积极的潜能,如幸福感、自主、乐观、智慧、创造力等。在咨询过程中,运用直觉与想象,运用故事作为咨询师与学生的媒介,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消极因素得到抑制,积极力量得到培育与增长。
大学生心理素质论文2500字10
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对于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是高校一门不可或缺的课程。然而,目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教学目标忽视发展性、教学手段单一、课程设置有待优化等。为了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可以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将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进行课后反思和有效的评价等措施。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等教育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培养与社会接轨的全能型人才是各大高校面临的首要难题。大学生心理教育是发展的前提,如果大学生普遍存在不健康的心理状况,那么全面发展就只是空谈。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不合理之处
1.教学目标忽视发展性
大多数高校的心理教育课程主要以问题导向式教学为主,没有与发展性目标进行良好结合。一般来说,高校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分为三个级别:一级目标是以预防教育为主,培养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防止心理疾病的产生; 二级目标是以普及心理问题为主,消除学生心理障碍; 三级目标是对患有较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独立的、针对性的诊疗。然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通常只是二级目标,忽略了发展性目标,没有注重对大学生积极向上、乐观等思想品质的培养。
2.教学手段单一
调查发现,很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采取理论教育的形式,缺乏体验式教育的引入。心理教育不同于其他专业课程,它不是靠记住基础知识就能解决心理问题的。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该注重学生的真实体验。单纯的理论教学导致课堂缺乏生气,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影响了心理教育的效果。
3.课程设置有待优化
我国大多数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选修课或者是活动课程。虽然一些学校有心理专业并开设了相应的课程,但是很多内容都很深奥,对于非心理专业的学生来说难度过大。此外,部分教学内容没有逻辑性,知识层次混乱,导致课程教学效果不佳。
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方法
1.教学方法多元化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以学生为主导,教师起辅导作用。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历程,总结学生的心理特点,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其适应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促使其更好地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该改变传统的单一教学方式,引入游戏教学、情景教学、心理测试、影片分析等环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程教学应与课外学习相结合
为了提高心理学教学质量,应该将课堂教学与课外知识挂钩。教师可以在课堂之余组织学生参与专题讲座和社团活动,并将这些活动与课堂内容相融合,从而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理。
3.将课堂学习与学生课后反思相结合
除了引导学生进行多样化的课堂学习,教师还应该教会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认真复习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自我教育可以强化学生学习心理健康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和综合素质。
4.进行有效的课后评价
为了更好地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教师应该关注课程的课后评价,不仅包括心理知识的掌握,还包括课程目标的实现。传统的分数评价方法并不能全面反映教学效果,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采用作品分析、行为观察、心理测量等方法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全面评价,以提高教学效果。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通常自我认识不足,缺乏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严重影响了自身的发展。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目标设置、教学方式等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应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将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进行课后反思和有效的评价等措施,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