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大学校园中恶性伤人事件和学生自残事件的增加,研究人员发现学生心理状况不佳,甚至有部分学生出现心理障碍。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始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体育课程相较于其他课程而言,教学方式更加开放,对改善学生心理状况、增强学生心理素质以及塑造学生良好心理品质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国内各大高校已经开始加大体育课程的教育力度,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体育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体育教育可以调节学生的情绪,消除心理障碍。一个人对自己情绪的调节能力可以直接反映其心理健康状态。如果学生经常出现易急易怒或者日常生活态度消极的情绪反常现象,说明他们的情绪调节能力较差,或者处于亚健康状态。体育教师可以观察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时的表情和行为等,从而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研究发现,参与体育锻炼可以帮助人们发泄消极情绪,从而使人心情愉悦,增强情绪调节能力,消除心理障碍,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其次,体育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适应社会活动。通过参与体育锻炼,学生不仅可以增强身体协调性,宣泄消极情绪,还可以提高社会认知能力和社交能力。体育活动在进行时对社会生产、社会生活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模拟,因此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精神状态往往是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精神状态。通过感受体育活动的成功和失败,学生可以加深对成功和失败的理解,从而增强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针对体育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改进措施,可以从教学内容合理化、教学形式多元化和教师素质全面化等方面入手。首先,体育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的运动要求和心理需求,丰富体育教学内容。由于不同体育运动项目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要求不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身体健康为主,适当降低体育运动的难度,让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中享受乐趣。其次,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最大化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了解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水平,同时也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以加强学生对体育活动的适应能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发展。此外,教师还应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和道德素质,向学生传递积极健康的学习生活态度,与学习生活态度消极的学生进行沟通,并及时疏导。教师还应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运动技能和个性差异,采取因材施教的教育模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在当前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大学应该注重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以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通过加强体育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可以促进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发展。体育教师通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改善教学形式等方式,也可以促进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使他们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论文5
建构主义教育思想强调教育主体的参与创造,力主开展活动性的教育模式,为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的参照体系和思考框架,尤其是为解决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运行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新的启示。鉴于此,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务必积极吸收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精华,重构教育理念与价值取向,整合教育的内容和课程体系,创新教育的模式与方式,创设良好的互动环境和氛围,构建重视教师与学生素质能力的评价体系。
一、建构主义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下教育的要求
(一)建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认为知识是人类主动建构而形成的,不是客观产生的。建构主义的学习观重视学习者本身已经拥有的经验和知识,以学习者为中心,尊重学生的思想和话语权,力主开展对话式的学习模式与方式,重视各种学习环境的创设。建构主义的教学观注重学习对于知识与意义的积极主动建构,主张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各种实践教育活动的开展,主张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教育者之间的多向互动交流的教学模式与方式。
(二)建构主义教育的思想对当下教育的要求
教师要具备建构主义的理论和思想能力,不断用新的哲学理论来发展建构自己的心理教育理论体系。创设师生互动的环境与氛围,创设学生喜欢的环境和场域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学要以学生为心,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和学习基础、学习方法与手段。教学要坚守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要求的相关原则,遵循心理教育的建构主义原则和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
二、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不高的成因
教育理念与价值取向落后陈旧,导致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和课程体系、教育模式与平台等的科学化设计与建设不够。教育内容与课程体系上滞后落伍,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科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等整合不够,缺乏吸引力和亲和力。教育模式和方式上创新整合不够,选择的教育模式不符合学生的特点与需求,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和质量。教育的师资建设上质量不优良、数量不足,教师专业性和科学性不够,非心理专业的教师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投入不够。教育地位的边缘化与面上重视的不对称对等,学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识和认同不够,导致没有形成一种真正齐心协力的共识和行动。学生本身的复杂性和社会环境问题也是当前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效性难以提高的一些原因。
三、从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视角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路径
建构主义理论及其教育思想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一种很好的视角和思路。重塑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推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发展。注重教育内容设计要切合学生实际,不断增强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生活性和吸引力。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教育技术,创新教育模式与方式,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加富有朝气。抓好高校教师的心理教育能力与学生的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增强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体性。
总之,建构主义理论为解决当前我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提供了思路和框架。然而,在应用建构主义教育理论时,需要注意克服其负面影响,以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论文6
建构主义教育思想强调教育主体的参与创造,力主开展活动性的教育模式,为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的参照体系和思考框架,尤其是为解决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运行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新的启示。鉴于此,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务必积极吸收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精华,重构教育理念与价值取向,整合教育的内容和课程体系,创新教育的模式与方式,创设良好的互动环境和氛围,构建重视教师与学生素质能力的评价体系。
一、建构主义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下教育的要求
(一)建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认为知识是人类主动建构而形成的,不是客观产生的。建构主义的学习观重视学习者本身已经拥有的经验和知识,以学习者为中心,尊重学生的思想和话语权,重视各种学习环境的创设。建构主义的教学观注重学习对于知识与意义的积极主动建构,主张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各种实践教育活动的开展,主张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教育者之间的多向互动交流的教学模式与方式。
(二)建构主义教育的思想对当下教育的要求
建构主义教育要求教师具备建构主义的理论和思想能力,创设师生互动的环境与氛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和学习基础、学习方法与手段,坚守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要求的相关原则。
二、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不高的成因
教育理念与价值取向落后陈旧,教育内容与课程体系上滞后落伍,教育模式和方式上创新整合不够,教育的师资建设上质量不优良、数量不足,教育地位的边缘化与面上重视的不对称对等,学生本身的复杂性和社会环境问题。
三、从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视角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路径
重塑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推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发展。注重教育内容设计要切合学生实际,不断增强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生活性和吸引力。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教育技术,不断创新,努力构建师生对话互动的教育模式与方式,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加富有朝气。抓好高校教师的心理教育能力与学生的自我心理调适能力,不断增强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体性。
总之,建构主义理论为解决当前我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提供了思路和框架,从理论上丰富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体系,从实践上对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际运行具有操作性和可行性。但是在应用建构主义教育理论时,还要注意克服其负面影响,以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论文7
摘要:本文阐述了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并分析了大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及其原因。最后提出了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对策。
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素质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良好心理素质是培养高尚思想情操的基础,也是具备高水平文化素质的基本保障。
1 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意义
1.1 可增强大学生自我调整能力
心理素质是伴随着人的成长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挫折与冲突,如果不具备进行自我调整的能力,就会形成心理疾患,造成人们不同程度的心理和行为异常,这样即使他的智商再高、创造能力再强也会失去成功的机会。大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处于生理基本成熟,心理开始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成熟的过渡期,心理的矛盾与冲突时有发生;而我们过去忽视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素质培养和训练,使许多大学生缺乏自我调整的能力。所以在高等教育中要弥补心理素质教育,进行人格优化,以增强大学生自我调整的能力。
1.2 可增强大学生主动学习能力
对于大学生而言,要维持有效的智能活动,更好的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全面发展,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做保证。随着大学教育向学生自主型管理模式的转变,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主动的学习。这种学习模式主要受学生本人兴趣需要的推动和支配,表现在自觉性和选择性上。同时,这种学习模式表现在对外部信息的内部加工上,受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认识结构、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要素的约束,表现为自主性和创造性。可以想象,一个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是难以完成自主型教育、能动性学习任务的。只有加强心理素质培养和训练,才能增强大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1.3 可满足大学生自身成长和发展需要
从人才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看,心理素质的作用是极为重要的,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能够满足其自身成长和发展的需要。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是大脑的机能。开发人的大脑潜能,对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要素进行训练和提高,使学生了解知、情、意在人心理过程中的作用,可以学会有意识的优化个性心理品质。同时,通过加强心理素质培养和训练,让学生学会在纷繁复杂的生活、学习、工作过程中,调整自己的情绪,保持正常状态,对于大学生发展自我、开发智力、改善思维、提高创造力、适应社会有着基础作用。
2 大学生主要心理问题及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