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从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视角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路径
要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首先,要重塑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推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发展。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成长情况构建更新的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模式与方式、教育评价体系等各个层面,同时注重国际化和信息化的教育理念。
其次,要注重教育内容设计要切合学生实际,不断增强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生活性和吸引力。要根据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心理新特点、新要求,不断调整和重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和课程体系。
再次,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教育技术,不断创新,努力构建师生对话互动的教育模式与方式,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加富有朝气。要充分采用现代网络系统,开展网络教育,做到心理健康教育移动式发展;将大学生心理教育纳入到整个学校专业教育体系和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视域中,推行宏大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注重校园环境、网络环境和课堂环境、家庭环境等的建设和开发利用,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与学习的互动平台。
最后,要抓好高校教师的心理教育能力与学生的自我心理调适能力,不断增强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体性。要培养教师的双师型能力,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同时,要引导学生养成自我调适、自我排解心理问题的良好习惯。
总之,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为解决当前我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提供了思路和框架。但在运用建构主义教育时,还要注意克服其负面影响,以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论文4
【摘 要】系统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素质的培养与训练,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界的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本文在分析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现状与不足的基础上,从大学生心理素质要素结构的分析和建构开始,提出了建立与完善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体系的基本举措。
我国目前正处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作为还未进入社会的大学生,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大变革时期,出现了各种心理问题和心理异常现象,而且这种现象还有不断蔓延的趋势。
一、大学生心理素质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学生正处在心理和心智尚未完全成熟时期,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会产生不知所措的心理压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面对竞争表现出焦虑心理
伴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高等教育分配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大学生希望自己早日成功成才,通过市场角逐找到自己理想的职业,但择业难度的增加,加重了大学生的行为责任和心理压力。大学生自身的素质、性别、专业及社会关系等又制约着择业的自主权,恐惧、焦虑、烦躁打破了大学生的心理平衡,使他们对生活缺乏信心,对前途失去希望,对环境无能为力。
(二)难以适应大学生活环境
当代大学生经过“十年寒窗”后进入大学殿堂,高中时期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使得学生始终处于紧张的学习生活和衣食无忧的家庭环境中。进入大学,环境发生较大变化,面对家庭与社会的厚望、自己的梦想和期望,面对新的集体、新的生活方式、新的学习特点,一些学生表现出生活能力弱、自立能力弱、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弱等问题,出现了独立与依赖的矛盾。面对与理想反差较大的现实,表现为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产生失意、压抑、焦虑等不适应的现象。
(三)人际关系障碍
和谐的人际关系既是大学生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大学生获得心理健康的主要途径。但人际关系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一个敏感问题,不少人常常处于矛盾之中。一方面学生迫切希望社交,得到友谊,显示自己的力量。另一方面,大学生从校门到校门之间缺乏人际交往的锻炼,因而缺少交往经验和交往技能,大多数学生缺乏自信,在实际生活中又表现为不愿敞开心扉,自我封闭。据一项资料统计显示,23%的学生感到“孤独、寂寞”。
(四)学业问题
一是关于专业的认同问题。大学生普遍存在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的现象,由于遵循按专业招生的原则,绝大部分学生入校时对所学专业缺乏客观、正确的认识,导致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成绩不理想的现象。二是学习态度和科学方法问题。进入大学后,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变成了以学生为主导的自学模式。自学能力的高低成为影响学业成绩的重要因素,学习方法对学习效果的影响也很大,而大学的学习方法与中小学差别很大,许多学生一时难以适应。三是学习动机功利化。市场经济的利益杠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表现出空前的功利意识。
(五)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问题
一是独生子女心理问题。由于在家庭中受到过多的呵护,独立生活能力、自立意识显得不足,对集体生活不适应,考虑他人较少,没有明确的学习动力,对生活质量的期待与要求较高,而对人生理想不够高,据一项关于城市独生子女的人格发展与教育的调查结果表明,独生子女存在成就需要弱、心理较脆弱、自立能力弱等问题。二是特困生心理问题。近年来,一些物质困难的贫困生在承受经济压力的同时又面临“心理贫困”的危机,这些学生为出身而自卑、痛苦,他们对自己没有信心,总觉得低人一等,常常自惭形秽,郁郁寡欢。
二、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心理素质培养是素质教育的关键。心理素质教育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基础性教育,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思想品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心和心理等五个方面。这几个方面的素质相互影响,交互作用,而心理素质是在人的素质结构中起基础性作用,是将人的综合素质中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的关键性环节。它涉及人的精神风貌、能力、气质、性格和情感态度等心理要素,是其他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前提,并直接制约着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其他素质只有在一定的心理状态下才能发挥作用。
心理素质教育是当前德育工作的新课题。现代德育内在地包括了心理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在基础性的层次上对高校德育目标产生直接的影响。在受教育者缺乏健康的心理的情况下,德育工作往往会失效,甚至会产生负面影响。当前德育工作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就是在德育工作中忽视心理素质方面的因素。因此,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的情况下,如何指导学生在观念、知识、能力、心理素质方面尽快适应新的要求是学校德育工作需要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并且提出要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心理素质教育是大学生自身成长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基本举措
(一)建立一支精干高效的心理素质教育队伍
心理素质教育的好坏关键在于师资队伍的建设。必须有一支专职为骨干、专兼结合,受过系统、科学的培训,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工作队伍。按照《高等学校心理咨询员任职条例》配备专兼职教师。专职教师一般应由受过心理学专业系统教育并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教师(心理学学士以上)担任,专门从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日常心理咨询工作。
(二)成立心理素质教育专门机构
在校一级成立心理教研室,负责全校心理课程教学、辅导、科研以及学术交流活动。成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对学生进行日常的心理咨询、开办心理信箱、建立心理热线,或通过网络为那些心理上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有效和及时的引导和服务。心理咨询室的建设有其特殊性,应在选择地点、周围环境、室内布置及软硬件设施方面做到规范化、人性化。
(三)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它能有效地提高对学生心理历程的把握,加强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的针对性。它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和量表等心理测量技术所取得的第一手的、详细的信息,及时、有序地进行整理、归纳、归档,为以后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以及科研工作铺平道路。心理档案一般包括学生入学时的心理测试、问卷、调查材料、各种量表以及治疗方案等内容。学生的心理档案应由专人保管,并严格保密,非专业人员一般不允许查看。
(四)重视心理素质教育方面的研究
心理素质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工作,它本身需要跨学科进行跟踪研究。应该鼓励教师带头搞科研,以科研带教学、带咨询、推动心理素质教育水平的提高。每年在各高校科研立项中,要有一定数额的心理素质方面的课题,主要围绕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如何把德育和心理素质教育结合等重要问题进行研究。在条件成熟时,还可以同港澳台以及其他国家高校进行交流学习,以更快、更好地提高高校心理素质教育水平。
(五) 根据大学生不同年级的特点,把握好心理教育的阶段性
对低年级学生而言,他们经历了中学阶段的拼搏和激烈的高考竞争之后进入大学,当前
学校办学条件又容易使他们产生失望、不满和自卑心理,在学习上也普遍有松劲情绪,生活上也有诸多不适应,因此对他们最重要的就是适应性训练,尤其要侧重学生对大学的学习环境、人际关系、学习方法等方面的适应,同时还可以介绍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和调节方法。3.6 注重提高教师和学生工作人员的心理素质
学生的情绪、兴趣、情感、态度等心理状况与教师和学生工作人员的心理状况有极大的相关性。他们的心理状况、言行举止、教学和管理方式在学生心中必然会产生暗示、示范和潜移默化作用。在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同时,还需要非专业的人员予以积极配合。
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论文5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尤其是那些一直被父母呵护的大学生们,进入大学后远离家庭和熟悉的环境,失去了以往受宠的心理环境。他们很容易产生不顺心、不温暖、不合群的失宠心理。而学业和未来前途的不确定性带来的困惑与压力使大学生们更难以处理好人际关系。闭锁性与强烈交往愿望的矛盾也增加了大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