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高校实现体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调整传统体育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心理教育盲区,将心理健康教育放在体育教育工作重点发展的位置。目前,由于缺乏关注和重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多由兼职教师负责,且大多数学校仅挂靠在学校德育部门进行管理,心理咨询室的设置也仍处于起步阶段,实际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
2.2明确高校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大学学习生活是大多数学生最后的学生生活阶段,大学可以看作是社会的缩影。在这一时期,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与之前有着巨大的差异,他们逐渐成为生活的主人,开始尝试主导个人生活的方向。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开始进行最后的调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面临着心理健康、学业、就业、个人问题等多方面的复杂生活问题,生活压力剧增。相关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情感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焦虑问题、性健康等。因此,高校在制定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时,应组织广泛的学生心理调查,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心理状态和主要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教育目标,优化教育效果。心理健康教育与传统教育不同,必须建立在了解学生需求的基础上,才能有效调整教育重点。结合高校体育教学分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主要包括: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培养积极的自我认知;提供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建立校园和谐关系;加强学生心理品质教育,增强学生心理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科学、健康的心理调节习惯,提高学生自我控制能力;挖掘学生终身体育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2.3丰富高校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高校体育应积极调整教育内容,适当提高心理教育在教育中的比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引导学生逐渐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形成包含心理健康的体育运动观念,以满足学生实际成长需求。传统的高校体育教育侧重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更注重体育竞技因素,对心理、情感和态度等方面的关注较少。因此,丰富高校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2.4保持高校体育教育的原有特点
高校体育教学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实现高校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应注意保持体育教学的原有特点。高校应认识到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并非从属关系,不是要将体育课程改为心理健康课程,而是要把握好尺度,促进两者的协调发展。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高校能够有效地实现体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的融合,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这样的做法不仅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有助于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关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调查研究范文7
摘要:根据调查和分析显示,在校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之间存在密切关联。为了提升大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可以采取合理有效的干预方法。通过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心理防范意识,构建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大学生能够增强自信心,产生自我效能感,并逐渐形成积极向上、乐观的态度和情绪。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和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成为当前学生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之一。在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工作中,提升大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和增强身体素质是一项重要任务。提高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应从两个方面着手,即心理健康和身体素质。近年来,大学生安全事故频发,这充分体现了大学生心理存在障碍的问题。根据学者的统计,目前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病率最高达到42%,其中以神经症为主,患有神经症的大学生数量高于一般人群。可见,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对他们自身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
一、研究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资料
本研究选取了沈阳工学院的240名在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30名,女性110名,年龄在20至2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1.26岁。这些大学生中,有75名从不进行体育锻炼,70名偶尔进行体育锻炼,95名经常进行体育锻炼。
(二)研究方法
首先,对相关的大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的资料进行查阅,充分了解心理健康对大学生的重要性。其次,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大学生进行调查,一共发放了250份问卷,实际收回了240份,有效回收率为96.00%。将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分为正常组和非正常组,使用SCL-90自评量表统计得分≥2分和≥3分的人数。对大学生进行有效测试,统一测试所有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身体形态,测试指标为九项。最后,使用SPSS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处理,整理所得结果。
二、结果分析
(一)身体素质和身体形态的状况
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身体形态方面的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学生的身体发育等方面影响不大。然而,在身体素质方面却存在明显的差异,说明心理健康良好的大学生在运动能力方面高于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
(二)心理健康调查状况
通过对SCL-90自评量表的统计,发现得分≥2分表示阳性症状,表示这些大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良心理反应;得分≥3分表示中度症状,表示这些大学生存在中度不良心理反应。从表2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在这一项上得分≥2分的有160人,占总人数的66.67%;在这一项上得分≥3分的有68人,占总人数的28.33%。可见,在本次调查中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
三、讨论
(一)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
通过以上调查结果发现,当前大学生多多少少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忧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等精神病症,以及人际关系敏感等方面。这些症状都是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体现。很多学生与同学相处不融洽,对体育运动不感兴趣,不喜欢参加集体性的竞争活动和项目,缺乏兴趣和反应迟钝。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在课余时间很少进行体育锻炼,即使参加也只是应付而已。这种态度逐渐形成恶性循环,导致身体素质越来越差,上课时也不积极。这些大学生的态度不积极,不参加体育锻炼,很难在运动能力方面得到提高,这也是当前我国大学生身体素质较差的原因之一。
(二)影响心理障碍的因素分析
1.自身因素
大学生受到自身身心特点的影响,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不相符,阅历较浅,社会经验较少。很多大学生是独生子女,容易受到社会中不良思想的冲击和影响,导致心理上产生冲突和矛盾。
2.社会因素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激烈。人际关系处理复杂,经济发展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树立产生了影响。再加上企业对人才招聘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
3.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是导致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关键因素。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被家人宠爱,时间一长,错误的思想会灌输到他们的头脑中。这些大学生在小时候就被家长养成了一种优越感和自尊心,独立面对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较弱。父母不正确的价值观会扭曲孩子的价值观,逐渐培养出自私自利、唯我独尊、斤斤计较的性格,导致心理状态不良,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4.学校因素
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生学习体育、参加体育锻炼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大学对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等教育重视不够,导致很多大学生出现偏科现象,进一步导致心理障碍的产生。
5.身体素质因素
一些学生因体形较胖、身体素质较差,在学习体育动作时较慢、较别扭,感觉不如他人,担心被同学笑话,缺乏自信心,逐渐形成自卑心理。
6.大学生自我保健意识不强
大学生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对自身发展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性,对自我保健知识和意识了解不深。多数大学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但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他们不知道如何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这样发展下去会产生严重后果。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通过对204名大学生进行详细统计和调查后发现,约66.67%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问题,应引起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与心理健康状况密切相关,心理健康良好的大学生在身体素质方面表现较好,运动能力优于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