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点及目前面临的困境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我国心理学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自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以来,许多高校也已经陆续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并逐步将其列为公共必修课。这些课程具有以下特点:实践性和应用性强、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性、学生的主体性和学习方式的心理体验性。然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面临着课程要求高但有效教学时间少、课程意义重大但教学效果难以达到、受众对象多但缺乏针对性和课程专业要求高但师资力量薄弱等困境。
二、翻转课堂的内涵及与传统课堂对比的优势
翻转课堂是一种教学方法,它将直接教学从课堂转移到个体学习空间,使课堂变为一个动态的、交互性的学习环境。与传统课堂相比,翻转课堂具有以下特征:教师的角色发生变化、学生的角色发生变化、教学时间的分配发生变化和教学手段发生变化。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具有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丰富课堂情景等优势。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翻转课堂教师面临的挑战
在翻转课堂中,教师需要准备教学资源、改变课堂理念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需要掌握多媒体使用技术,制作适合学生的教学视频,并且需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的角色定位,成为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此外,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和反馈,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翻转课堂学生面临的挑战
在翻转课堂中,学生需要适应学习角色的转变和学习习惯的转变。学生需要成为学习的主导者,自主选择学习的时间、地点、内容和学习量,并且需要在课前观看教学视频后自主整理疑问和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此外,学生还需要积极参与课堂上的讨论和互动,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学习习惯。
五、结束语
大学生心理健康翻转课堂模式为教学带来了各种机遇,同时教师和学生面临着各种挑战。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望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种有效教学方式。然而,实现翻转课堂的效果和发挥还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不断探索和适应。
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论文范文800字4
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对于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是高校一门不可或缺的课程。本文主要分析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以供参考。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等教育有了新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各种挑战,培养出与社会接轨的全能型人才是我国各大高校面临的首要难题。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是发展的前提,如果大学生普遍存在不健康心理,那么全面发展即是空谈。所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科学性、有效性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不合理之处
1.教学目标忽视发展性
我国大多数高校的心理教育课程是以问题导向式教学为主,没有与发展性目标进行良好结合。一般来说,高校从预防心理问题、普及心理知识、治疗心理疾病三个不同等级入手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也分成了三个级别:一级目标是以预防教育为主,是针对全体学生开展的,主要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防止心理疾病的产生;二级目标是以普及心理问题为主,教师通过对学校普遍心理问题的调查,面向全体学生予以针对性教育与辅导,从而达到消除学生心理障碍的目的;三级目标是以治疗为主,对患有较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独立的、针对性的诊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通常是二级目标,即以问题导向为主,主要采取预防措施,避免心理疾病的产生,而忽略了发展性目标,也就是很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并没有起到开发大学生心理潜能的作用,不注重对大学生积极向上、乐观等思想品质的培养。
2.教学手段单一
据调查,很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采取理论教育的形式,并没有创设一些情境让大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即缺乏体验式教育的引入。心理教育本来就与其他专业课不同,不是记住基础知识就能解决心理问题的,该课程应该着重于学生真实的体验。而单纯的理论教学使课堂毫无生气,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导致不能发挥应有的心理教育效果。
3.课程设置有待优化
我国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都是选修课或者是活动课程。部分学校有心理专业,开设的心理课程也相对较多,但是很多内容都很深奥,对于非心理专业的学生来说难度过大,加上部分教学内容没有逻辑性,知识层次混乱,导致课程教学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方法
1.教学方法多元化
同其他学科教育一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以大学生为主导的,教师起辅导作用。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多加关注学生的心理历程,总结学生的心理特点,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应该进行针对性指导,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其适应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促使其更好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该改变传统的单一教学方式,将游戏教学、情景教学、心理测试、影片分析等环节加入课堂,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程教学应与课外学习相结合
为了提高心理学教学质量,应该将书本教学与课外知识挂钩,教师应该在课堂之余,多组织学生参与专题讲座和社团活动,并与课堂内容相融合,从而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理。
3.将课堂学习与学生课后反思相结合
教师除了引导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课堂学习外,还应教会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也就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认真复习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自我教育可以强化学生学习心理健康课程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提高他们自我教育的能力和综合素质。
4.进行有效的课后评价
为了更好地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教师应该关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课后评价,不仅包括心理知识的掌握,还包括课程目标的实现。很多学校都是用分数评价教学效果,这是不全面的,并不能反映问题。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来说,应采用作品分析、行为观察、心理测量等方法来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全面评价,从而真正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效率。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通常自我认识不足,缺乏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严重影响了自身的发展。我国很多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设置、教育方式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严重阻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所以,只有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将理论课与课外学习相结合、课堂学习与学生课后反思相结合,并进行有效的课后评价,才能真正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论文范文800字5
建构主义教育思想强调教育主体的参与创造,力主开展活动性的教育模式,为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的参照体系和思考框架,尤其是为解决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运行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新的启示。鉴于此,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务必积极吸收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精华,重构教育理念与价值取向,整合教育的内容和课程体系,创新教育的模式与方式,创设良好的互动环境和氛围,构建重视教师与学生素质能力的评价体系。
一、建构主义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下教育的要求
(一)建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认为知识是人类主动建构而形成的,不是客观产生的。建构主义的学习观重视学习者本身已经拥有的经验和知识,以学习者为中心,尊重学生的思想和话语权,力主开展对话式的学习模式与方式,重视各种学习环境的创设。建构主义的教学观注重学习对于知识与意义的积极主动建构,主张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各种实践教育活动的开展,主张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教育者之间的多向互动交流的教学模式与方式。
(二)建构主义教育的思想对当下教育的要求
教师要具备建构主义的理论和思想能力,不断用新的哲学理论来发展建构自己的心理教育理论体系。创设师生互动的环境与氛围,创设学生喜欢的环境和场域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学要以学生为心,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和学习基础、学习方法与手段。教学要坚守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要求的相关原则,遵循心理教育的建构主义原则和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
二、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不高的成因
教育理念与价值取向落后陈旧,导致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和课程体系、教育模式与平台等的科学化设计与建设不够。教育内容与课程体系上滞后落伍,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科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等整合不够,缺乏吸引力和亲和力。教育模式和方式上创新整合不够,选择的教育模式不符合学生的特点与需求,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和质量。教育的师资建设上质量不优良、数量不足,教师专业性和科学性不够,非心理专业的教师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投入不够。教育地位的边缘化与面上重视的不对称对等,学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识和认同不够,导致没有形成一种真正齐心协力的共识和行动。学生本身的复杂性和社会环境问题也是当前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效性难以提高的一些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