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查询
首页 办公文秘
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论文范文800字12篇
大小:489.67KB 6页 发布时间: 2024-03-04 16:08:33 4.22k 2.43k

其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教师和学生之间需要建立平等、信任和和谐的关系,实现师生间的双向沟通。教师通过设计情境体验、心灵游戏、案例讨论等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勇于探索自我、体验感受和讨论知识。

此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尊重学生的主动性,根据学生的需求制定教学内容,并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开发学生的潜能。同时,该课程也强调以体验为主,引导学生互动,使其在实践中学习、体验和应用知识。

然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面临一些困境。首先,由于课程要求较高,但有效教学时间有限。即使按照教学要求,将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上满32-36个学时,每个课程专题也只有3学时,很难在知识、技能和自我认知三个层面达到既定目标。其次,课程的意义重大,但教学效果难以达到。虽然一些教师尝试改革教学方法,但受到教室条件和师资水平的限制,学生的参与度仍然不高。此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受众对象众多,但缺乏针对性。

二、翻转课堂的内涵及与传统课堂对比的优势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起源于美国,是一种将直接教学从课堂转移到个体学习空间的教学方法。在翻转课堂中,教师创造视频供学生在家观看,课堂上师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讨论和答疑。翻转课堂具有以下特征:教师角色的变化、学生角色的变化、教学时间的分配变化和教学手段的变化。

与传统课堂相比,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具有以下优势。首先,翻转课堂能够因材施教,解决学生个性化问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和已有的知识水平安排个性化的学习进度,自主学习和探索问题,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其次,翻转课堂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通过观看教师提前分享的视频,进行自主整理和思考,然后在课堂上与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互动和讨论,进一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此外,翻转课堂能够丰富课堂情境,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学生通过小组学习和协作学习等形式,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体验和应用所学知识。翻转课堂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翻转课堂教师面临的挑战

在翻转课堂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课堂的管理者,而是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需要掌握学习活动组织的策略,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面临的挑战包括教学资源的准备和课堂理念的转变。教师需要掌握多媒体使用技术,设计并制作适合学生学习的视频资源。同时,教师需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并组织学生参与的教学活动。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翻转课堂学生面临的挑战

在翻转课堂中,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导者。他们需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实际情况选择学习的时间、地点、内容和量。学生面临的挑战包括角色的转变和学习习惯的转变。学生需要主动整理疑问,做好学习笔记,并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和调整。此外,学生需要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思考,克服排斥心理和学习习惯的转变。

五、结束语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翻转课堂模式为教学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翻转课堂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丰富课堂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然而,教师和学生在翻转课堂教学中都面临一些挑战,需要进行探索和适应。教师需要灵活运用心理学知识组织课堂,并准备教学资源;学生需要适应角色和学习习惯的转变。通过共同努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将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论文范文800字10

心理素质是以生理条件为基础的,将外在获得的刺激内化成稳定的、基本的、内隐的、具有基础衍生和发展功能的、并与人的适应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

当前,素质教育的理念已经深入到大学教育中,其目的是培养有文化、有能力、有素质、有胆识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本文基于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以体育专业大学生男女心理素质特点为切入点,探讨了大学生如何面对挫折和压力,并提出了在体育课教学中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

通过调查数据表一可以看出,体育专业男生和非体育专业男生在面对挫折和压力时存在明显差异。同样地,体育专业女生和非体育专业女生之间的差异更为显著。值得庆幸的是,在调查中没有学生选择自暴自弃的方式来面对压力和挫折。大多数体育专业学生认为参加体育运动后感受愉快舒畅,而40%非体育专业女生参加体育运动后无特殊感受,甚至有16%的人会感到疲惫不舒服。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体育专业学生普遍认为,参加体育运动可以舒缓心情,缓解学习压力,释放内心的不快和阴霾,培养勇于面对、敢于担当的心理素质。相对而言,非体育专业大学生通过体育运动来缓解压力的情况明显较弱,特别是非体育专业女生。因此,如何培养正确面对挫折、懂得释放压力的自我调节方法成为体育教师的重要任务。

在体育课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内容是非常重要的。已有研究表明,在整个身体素质结构中,各种素质的形成都以个体的心理素质为中介和基础。体育教学一直被视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领域,承担着培养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责任。因此,在体育课教学中,体育教师应该通过观察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表现来了解每位学生的参与情况,包括积极性、热情度、认真度以及情感体验等。根据男女生的不同体育兴趣爱好和生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组织形式,并采用正确的教学手段,以实现通过体育课教学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

合理进行评价也是体育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体育教师对学生体育运动参与情况的积极评价往往能极大地促进学生的体育参与热情。在体育课堂上,体育教师经常对学生的动作或表现进行评价。在这个时候,积极且鼓励性的评价能够带给学生巨大的满足感。即使面对教师指出的不足之处,学生也能够欣然接受并主动改进。长此以往,学生不仅能够形成积极进取的运动精神,还能够学会如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相反,如果体育教师只是批评甚至谩骂学生,将会逐渐失去学生的信心,减少他们的体育热情,严重情况下可能导致学生不爱沟通交流,出现自卑自闭的问题。

体育教师参与体育社团建设也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社团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活动的重要形式。体育社团作为大学校园社团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参与热情最高的社团类型。如果体育教师能够参与社团的发展和建设,甚至参与社团活动内容和形式的制定,那么体育社团将不仅仅是一个体育活动社团,还可能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体育兴趣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的综合性活动群体。当然,体育教师参与体育社团的深度和广度需要学校、体育教师、学校团委和社团负责人等各方的充分协调和统筹安排。

最后,心理素质理论与体育实践的结合对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至关重要。在开展大学生体育课教学和体育活动的过程中,体育教师作为主导者必须将心理素质教育融入其中。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从心理上塑造和完善个体。大学生体育课作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提高大学生的体育运动技能和传授体育运动知识,还要承担起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责任。因此,在体育实践活动中,必须将与大学生心理素质相关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让他们了解和掌握心理素质的基本构成及其影响因素。同时,学生要意识到体育课对心理素质的积极促进作用,并懂得在适当的时候通过体育运动来舒缓压力和情绪。总之,由于体育课的实践性和运动性,使其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沿阵地,也是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论文范文800字11

题目:网络境遇下大学生身心素质与个性心理对策研究

摘要:大学作为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给大学生的生活、恋爱、学习以及择业等诸多方面存在着多重压力,在成长过程中难免遇到各种现实问题和人生挫折,如果大学生缺乏自我调控自己的能力,得不到周遍人群及时的心理疏导和关怀,进而不仅会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而且会出现各种不测的问题和严重后果。如今,大学生群体已经成为心理问题介入对象的重灾群体,因此,如何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开展情感教育拓展训练,打造大学生强健的身心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日渐成为现实高等教育的一个主题。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于20__年公布的关于大学生心理调查数据表明: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大学生约占17.37%,有某种单一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占44.9%,并且这一趋势还在不断持续上升,大学时期是人生最为美好阶段,大学时光总是给人带来无比的留恋和无尽的人生回忆,大学期间的个性心理也日间趋于成熟,与此同时,也是大学生心理上情感较为丰富,情绪多变化,人格相对不够稳定的时期。

对调查结果做横向质性分析,不难发现,当代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情绪化严重,遇事易兴奋,易暴怒,大学校园里可以经常举办各种文体活动,放松大学生的焦躁情绪,如果这种情绪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干预,便会使大学生产生骄傲自满的心态。大学生从不成熟向成熟阶段的过渡,青春期极易产生兴奋冲动,遇事缺乏周全的思考,常常会有情绪失控行为。二是习惯性抑郁。大学阶段通常会感到来自多方面的压力而使得自身心理压力超负荷,比如学业压力、生活压力、就业压力等常常会使他们感受到外界压力而在学生内心产生抑郁的不良情绪,甚至会出现厌恶、痛苦、自卑,郁郁寡欢,觉得生活苦闷。三是嫉妒心强。高中阶段的佼佼者,自进入大学以后,遇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才俊们之后,自己的失宠状态使自己陷于孤立,可能产生嫉妒的情绪,若不及时调整心态,会使大学生的人格变得尖酸刻薄。四是易焦虑。焦虑想必是每个大学生经常会有的情绪体验,如考前对自己信心不足,对考试结果过于担忧,生活中无法适当与人正确沟通,与同学相处产生误解和摩擦等都会使得他们产生心理焦虑,身处群英聚集的大学校园里,如果过于轻视自己的能力和作用,偏颇心态得不到有效的干预,同样会使他们产生心理问题或者社会问题。五是冷漠孤独。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距离,对大学的期望值过高,会使得大学生感到落空,进而产生自暴自弃的心态,日间变得冷漠,得过且过,感情淡薄,外加大学生普遍都是远离家乡,远离父母和亲朋,对外界环境的陌生感,对家庭和父母的深深依恋,也同样会使他们感到孤寂,这些心理问题必须通过适当的心理拓展训练才能有效地解决。

目前,美国高校在大学生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干预教育方面处于领先地位,有一挡节目叫《生存者》,于20__年被《时代》周刊评为最受欢迎电视节目,节目通过其巧妙的构思、独特的情节设计以及高超的拍摄手法,值得我们好好品读借鉴,而对于我国大学生的心理拓展训练来说,实为一部好教材,对我国各校正在开展的入学新生军训加入拓展训练项目的编排设计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因为健康不仅仅是身体没有疾病或告别虚弱,而且精神层面的健康也同样重要,所以健康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状况良好和道德评价体系健康。因此,改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当前我国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和紧迫任务。

特别是对大一新生而言,经历了十几年寒窗苦读和紧张的高考,其社会适应能力显然会比其他高年级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逊色一些,好的一面是进入大学之后便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和期待,都试图去努力地做大胆尝试,较为自信地解决实际问题,再加入学心理教育的介入,都会使新生在新环境下尽快适应新环境,充满自信地迎接人生新的阶段,然而,有些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偏差一些,原因就是能够进入高校学习的大学生大多都是高考分数较为理想的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和学习自觉性相对比较强,但是,他们的家庭经济条件和成长经历往往也不尽相同,同时又普遍都是从小就在父母的百般呵护下长大,特立独行的个性比较强,规范自己独立生活的自律性较差,在与同学相处过程中往往表现出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倾向,没有社会责任感和缺乏担当精神,自我约束上表现不佳,没有危机意识,对未来的人生走向缺少规划而且选择不够明确,在遇到困难时随即表现出的就是不知所措,有时会选择逃避现实。心理咨询网络平台的开通,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路径,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往往依赖心理健康资源,网络信息的内容涉及面广,丰富和拓展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视野,通过网络可以使各个心理健康教育主体形成一股教育合力,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空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以运用新多媒体技术,采用多样的信息呈现手段,使学生通过体验、感知心理变化情景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网络世界是个虚拟社会,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去网上冲浪,可以使有心理疾病者通过网络平台毫无顾忌地倾诉,以达到心灵沟通和心理平衡,同时,网络社会又在某种程度上说存在着真实性,在虚拟空间里的人们反而更容易倾情流露其内心的真实想法,所以说,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网络比较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心理动向,洞察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剖析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需要从多维度思考,比如家庭教育是否缺失、学校教育是否健全、社会因素以及大学生自身性格成因等因素做综合分析,家庭作为社会细胞往往承担着最基本的教化功能,家庭教育对学生个体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家庭环境是个敏感而又重要的因素,如父母的知识和阅历、家庭经济收入以及住房面积等都会影响到孩子人格的健全,家庭的和谐氛围会直接影响学生人格的完整培育,诸多家庭因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给生活在这个特定环境中的大学生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国外的研究数据表明,在信息高速公路未开通之前,如果父母在家庭教育方面尊重了孩子的主体行为选择,并且鼓励和积极地去引导其思想的正确表达,并且耐心地听其倾诉,而且求同又忍异,以此方式为媒介将会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打开一扇开放的沟通桥梁,着往往使孩子们在追求自我认同的过程中有效地抑制和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促进他们向健康化轨道发展。相反,如果父母教养方式是以娇纵子女的手段去溺爱,这往往和子女的沟通经常告别使用处罚和拒绝等手段去无条件满足,这只会给子女在社会适应能力磨练上产生的负面影响。此外,在大学生成长的过程中的心理健康问题往往容易受到网络负面信息的思想侵蚀,而且较少得到家长的关注,大多家长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注重孩子文化知识的提升上,这更容易导致孩子身心发展陷入不健全境地,扰乱了他们正常的社会化历练并且直接影响其日后的人生走向,笔者在韩国留学读博期间,以自己在国外的亲身经历对中韩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做了横向比较分析,韩国学生在高中阶段在课余时间外出打工的经历基本都有,而国内的孩子上大学之前的勤工俭学经历基本很少,甚至说是没有。

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论文范文800字1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高校学生数量日益增多。针对数量众多的学生群体,高校需要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然而,传统的消极心理学模式过分关注心理问题学生,很难照顾到普通同学的心理健康发展,而积极心理学的出现解决了这样一个难题。积极心理学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重视人的积极潜能的开发。本研究探讨积极心理学课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提升的新途径,服务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一、积极心理学的内涵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新思潮,它利用心理学现有的研究方法,来研究人的积极方面,如美德、幸福等。“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Seligeman)认为:“积极心理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使人们通过理解和建立积极的情感、满足及意义,而变得更幸福,而幸福就是要过愉快、充实和有意义的生活。”正如马丁·塞利格曼所言,积极心理学将研究的视角锁定在幸福的这三个方面进行,倡导用开放和欣赏的眼光研究每个普通人的积极情绪体验、积极人格和积极社会制度。在积极情绪体验方面,积极心理学家将主观幸福感、满意和满足、充实与快乐、希望与乐观等作为研究内容,并把主观幸福感作为个体积极体验的核心,同时也是生活的最高目标,把投入的生活(engaged life)看作是幸福的因素之一,即一种享受愉悦的心理状态。积极心理学家认为要过幸福的生活需要发挥自身的才能、兴趣和优点并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了优点和美德上,即积极人格上。在制度的研究上,积极心理学家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学校和家庭方面,因为这不仅是个体形成积极人格的有效支撑,也是个体积极情绪体验的直接来源。

二、心理素质的基本内涵

个体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在所处环境的熏陶及所受教育的共同影响下,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心理状态和品质,并在认知、情感、意志、需要、爱好等品质上表现出相对稳定的特质,我们称这种心理状态和品质为心理素质。心理素质由智力素质(包括感知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情绪素质(包括情感、意志)和个性心理素质(包括个性倾向、性格、气质、自我意识等)三方面构成,在人的综合素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的优劣直接影响和制约着个体综合素质的发展。

三、积极心理学课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实证研究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以239 名自愿选修《幸福哲学:积极心理学》课程的大学一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年龄为17-20 岁之间。男女生分别为141 人和98 人,工科、理科和文科类学生分别为147 人、56 人和36 人。研究时间为期一学期,研究工具采用西南大学张大均、王滔编制的“大学生心理素质问卷”。

2. 研究过程

1. 前测。在课程开始前,对研究对象团体实测“大学生心理素质问卷”,了解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

2.实验方案设计。课题组根据95 后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结合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理念,共设计了16 次累计32 学时的积极心理素质提升教育方案。方案采用知识讲解、积极心理训练、角色扮演、团队讨论、训练分享等形式,旨在拓宽学生积极心理知识面,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身体验及互动中完成自我的适应与成长,养成积极心理品质,提升心理素质,投入的生活。

反馈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Copyright @ 2016 - 2024 经验本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07888号-1 客服QQ:2393136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