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查询
首页 办公文秘
关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文献12篇
大小:497.14KB 7页 发布时间: 2024-03-04 16:09:35 5.81k 5.8k

体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最大化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将体育教学效果理想化。教师在改进教学形式时,应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水平等进行了解同时还应把握学生心理健康状态,方可加强学生对体育活动适应能力,进而实现通过体育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状态良好发展的目的。其次,教师在体育教学规划时,应充分将学生心理因素、生理因素融合,尽可能对学生采取最适宜体育运动方式。体育教师可通过举办“课时短跑比赛”、“课时跳高比赛”等体育竞技活动丰富体育教学形式,增强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其次,教师也应引导学生如何突破自我。如学生100米短跑成绩为14s,教师应对其进行相应体育训练,提升其体育百米跑成绩。让学生突破自我同时加深自身价值理解,增强学生自信心,进而改善学生心理健康状态。

(三)教师素质全面化

教师因其职业特殊性,对教师整体素质也具有更高要求。教师应具有良好专业素质与良好道德素质,以此对学生言传身教,方可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因此,教师的心理健康状态可直接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状态。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向学生传达积极健康的学习生活心态,同时与学习生活态度消极的学生进行沟通,找出其原因予并及时疏导。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时刻保持敬业精神,并对学生兴趣爱好、运动技能、个性差异进行全面了解,且始终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模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三、结语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社会竞争趋势也日益激烈,为确保学生专业知识及心理承受能力足以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各大高校应在提升学生专业素质同时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建设。国内各高校可通过强化体育教学,增加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提高学生情绪调控能力,进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良好发展。体育教师通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改善教学形式等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良好价值观、人生观的树立,并借此推动学生良好个人品质的形成,使其在今后社会活动中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关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文献10

摘要: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心理健康问题。大学生作为时代的骄子,他们的身心健康决定了国家的发展。因此,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管理至关重要。本文探讨了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并提出了融合心理教育的体育教育措施,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

1. 体育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1 调节学生心态,振奋精神

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特别是在期末考试或面临重要决策时。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将不利的情绪变得积极,涉及到心理素质问题。积极参加体育教育可以使大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在锻炼过程中,消极情绪会受到抑制,暂时告别烦恼的困扰,并产生一些积极的想法,有助于解决问题。体育教育也是一种宣泄的途径,释放出来之后会感到心理的轻松。调节心态的主要途径是宣泄,体育教育同样是有效的方式。特别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些小的烦恼和困扰可以通过运动锻炼的方式发泄出来,缓解心理压力,改变心境。

1.2 提升学生意志力,培养品质

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非常重视应聘者的意志力,因为缺乏这种精神就无法在工作岗位中取得成就,很容易因为挫折而丧失信心,导致效率下降。体育教育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能够通过克服困难的过程来培养意志力。现在的大学生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善和家庭条件的优越,相对于以前吃苦的机会较少,加上父母的溺爱,导致他们受挫折能力较弱,缺乏战胜困难的毅力和勇气,遇到问题更倾向于逃避而不是面对。体育教育以简单的方式丰富了学生的情绪体验,培养了他们的意志力,通过身体本能去培养奋发精神。体育教育具有竞争性,可以实现学生的自我监督、自我激励和自我战胜,从而超越自己和他人。同时,学习一些高难度的动作或重复一些基础动作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坚韧性、耐心和恒心,克服主观和客观的困难,更加努力地面对。这些品质也会延伸到学习和生活的其他方面,产生广泛影响。

1.3 提高交际能力,收获友情

交际过程本身也是一种宣泄的过程,可以传播好的情绪,消散坏的情绪。对于生活来说,友情是幸福和快乐的源泉。体育教育往往是一个团队合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交流和玩闹成为他们的宝贵记忆,与志同道合的人一起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是一种幸福的事情。当然,在体育教育中也会出现各种冲突,如时间冲突和责任冲突,如何协调这些冲突也是学生情商的锻炼过程。通过有效的团队合作,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成为健康心理的必备素质之一。

2. 高校实现体育教育融合心理教育的实际措施分析

2.1 更新传统高校体育教育理念

当代高校实现体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修正传统体育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心理教育人事误区,将心理健康教育放在体育教育工作的重点发展位置。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往往只是挂靠在学校德育部门,由兼职教师负责,部分高校虽然相对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设有心理咨询室,但普遍处于起步阶段,实际效果仍有待提高。

2.2 明确高校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大学学习生活是大多数学生最后的学生生活阶段,可以看作是社会的简化缩影。在这一时期,学生面临着巨大的生活压力和多方面的问题,如心理卫生、学业、就业和个人问题等。针对复杂的学生心理问题,高校在制定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时,应广泛进行学生心理调查,了解学生的实际心理状态和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调整教育目标,优化教育效果。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建立在了解学生需求的基础上,才能有效调整教育重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主要包括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培养积极的自我认知;提供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建立校园和谐关系;加强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增强学生心理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科学、健康的心理调节习惯,提高学生的自控能力;发掘学生体育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2.3 丰富高校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高校体育教育应积极调整教育内容,适当增加心理教育内容的比重,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引导学生逐渐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形成包含心理健康的体育运动观念,以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传统高校体育教育侧重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对心理、情感和态度等内容关注较少。因此,丰富高校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2.4 保持高校体育教育的特点

高校体育教学具有自身独特的教学体系和模式,实现体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的融合应注意保持体育教学的原有特点。高校应认识到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关系,并非从属关系,不是将体育课程改为心理健康课程,而是要协调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

通过加强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和实施融合心理教育的措施,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高校需要更新理念,明确目标,丰富内容,并保持原有的特点。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管理提供支持。

关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文献11

摘要:本文阐述了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并分析了大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及其原因。最后提出了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对策。

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素质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良好心理素质是培养高尚思想情操的基础,也是具备高水平文化素质的基本保障。

1 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意义

1.1 可增强大学生自我调整能力

心理素质是伴随着人的成长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挫折与冲突,如果不具备进行自我调整的能力,就会形成心理疾患,造成人们不同程度的心理和行为异常,这样即使他的智商再高、创造能力再强也会失去成功的机会。大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处于生理基本成熟,心理开始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成熟的过渡期,心理的矛盾与冲突时有发生;而我们过去忽视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素质培养和训练,使许多大学生缺乏自我调整的能力。所以在高等教育中要弥补心理素质教育,进行人格优化,以增强大学生自我调整的能力。

1.2 可增强大学生主动学习能力

对于大学生而言,要维持有效的智能活动,更好的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全面发展,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做保证。随着大学教育向学生自主型管理模式的转变,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主动的学习。这种学习模式主要受学生本人兴趣需要的推动和支配,表现在自觉性和选择性上。同时,这种学习模式表现在对外部信息的内部加工上,受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认识结构、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要素的约束,表现为自主性和创造性。可以想象,一个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是难以完成自主型教育、能动性学习任务的。只有加强心理素质培养和训练,才能增强大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1.3 可满足大学生自身成长和发展需要

从人才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看,心理素质的作用是极为重要的,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能够满足其自身成长和发展的需要。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是大脑的机能。开发人的大脑潜能,对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要素进行训练和提高,使学生了解知、情、意在人心理过程中的作用,可以学会有意识的优化个性心理品质。同时,通过加强心理素质培养和训练,让学生学会在纷繁复杂的生活、学习、工作过程中,调整自己的情绪,保持正常状态,对于大学生发展自我、开发智力、改善思维、提高创造力、适应社会有着基础作用。

2 大学生主要心理问题及原因

2.1 环境变化导致心理适应不良

在校大学生们离开父母进入集体生活,从熟悉的家到陌生的异地,许多领域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首先,在学习方面的变化导致心理适应不良。不少学生在中学成绩很好,进大学后,发现山外有山,楼外有楼,自己不能在学习上强人一等,失去了学习的优越感;加上大学的学习方法与原来中学的学习方法有很大差异,使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很快适应这种变化,不能正确处理学习目标与学习现实的关系,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表现为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方法不当、对学习缺乏信心、没有兴趣等;也有部分学生由于录取的专业与原来的愿望不符,对现学专业不了解,造成情绪波动很大,较长时间不能调整过来。由此使他们处于心理冲突与痛苦之中,精神过度紧张,出现强迫、焦虑、郁闷、孤独、失眠等适应不良,以致影响到学习。

2.2 人际关系复杂导致心理调适矛盾

进入青春期的大学生,处于特殊的身心发展期,一般会表现出特定群体的情绪特点:一是多样性,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各种新需要的强度不断增加,具有自尊、自卑、自负等多样性的自我情感。二是冲动性,表现在对某一种情绪的体验尤其强烈、富有激情。随着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对各种事物都有些敏感,再加上精力旺盛,因此情绪一旦爆发就有些难控制;特别是在激情状态下,很容易感情用事。三是矛盾性,大学生情绪的外在表现和内心体验,并不总是一致的,在某些场合和特定问题上,有些大学生会隐藏、文饰和抑制真实情感;带有明显的波动性,时而情绪激动,时而消极情绪颓废。而大学生离开原来熟悉的朋友圈进入新的人际圈,远离家庭的呵护开始独自的寝室生活,这些变化都使大学生们特别是大一的新生面临着复杂的人际关系。一旦这些关系处理不好,就会使他们处于心理纠结之中,导致多种心理不适应接踵而来。

2.3 情感挫折导致心理失落

反馈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Copyright @ 2016 - 2024 经验本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07888号-1 客服QQ:2393136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