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科展示活动,为学生搭建个性展示的平台,创造成功体验的机会。
(3)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质疑、批判,并鼓励他们寻求新的思考方式。
3.进行小学生心理咨询研究。
(1)进行个案研究工作,每学期确定个别辅导目标后,对需要帮助的学生进行校内外的跟踪研究,编写辅导记录和个案分析。
(2)利用每周一句的“心理辅导老师的话”和每月一版的“心灵交融”栏目,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
(3)建立学生“知心姐姐”工作机制,组织学校和班级的“知心姐姐”活动小组,定期召开座谈会,及时帮助学生度过心理困境。
4.在家庭教育中开展心理辅导研究。
(1)创新家长学校工作,建立学校和班级的“二级”家长委员会。
(2)对一年级新生发放家庭情况调查表,了解家庭教育状况。每学期向全校学生发放“学生心理成长评价表”,实施学生自评和家长评价。
(3)聘请专家来校进行家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组织家长会,与家长及时沟通交流,组织评选学习型家庭教育活动。
(4)举行一次大型的“课堂教学开放日”活动,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
(5)聘请“中队家长辅导员”到校参与队主题活动,建立家校之间多维度、立体式的教育网络。
(6)开展“个性化辅导”家长咨询,实施以级部、班级为单位的“成功父母成长讲堂”。
5.在教育活动中融入心理辅导研究。
(1)利用每班的班队课,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帮助,塑造班级良好的氛围和行为,激发群体向上的精神。
(2)深化学习力行《弟子规》教育活动,展示学生在《弟子规》养成教育方面的成果。
(3)开设校报“心理导航”专版,设立“特色教育”、“青苹果”、“点金术”栏目。
(4)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队活动,指导学生如何与人交往、怎样与人合作的技巧和方法,提高生活能力,积累生存智慧,促进心理健康。
(5)创编“校园心理情景剧”,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认识自我,发展自我。
6.培养教师健康素质。
(1)成立学校教研团队,举行专题教研活动。
(2)依托“教师负性情绪的产生原因与自我调节”课题研究,集中心团队力量,聘请专家对班主任和辅导员进行有针对性的问题培训和互动培训,为教师传授排解负性情绪、体验教学幸福感的方法和技巧帮助,让教师亲身感受心理成长。
(3)发挥优秀教师的示范作用和骨干力量优势。